好事吸引力


這是一個古老理論,卻是新顯學


祝你心想事成!是祝福朋友很棒的吉祥話。然而,很多人「心想」,卻無法「事成」:「我每天都很想中樂透,為什麼還是發不了財?」「我很想減肥,可是體重還是天天增加!」「物價上漲,我跟老闆要求加薪,卻換來一頓臭罵!」……心想,要如何事成?現在,讓二十五位名人教你,打破三大迷思,簡單做到心想事成!

文/林亞偉、呂燕智


你看了《秘密》(The Secret)沒?

去年六月開始,很多人以此互相問候,其中有外資分析師、創投董事、麥肯錫主管等。甚至,台大EMBA同學聚會,都以該書的DVD 主題進行探討。在短短一年內,這本書在美國發燒,並一路紅到台灣。從董事長、奧斯卡影后到計程車司機,都在探索它。


在美國,它短短一年就賣出將近八百萬本,是二○○七年亞馬遜書店暢銷書第二名,僅次於《哈利波特》完結篇。該書作者朗達拜恩(Rhonda Byrne),更因此被《時代》雜誌選為二○○七年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在台灣,該書去年中出版後,連印四十三刷,銷售逾三十三萬本。


雖然書名為「秘密」,但翻成白話文,就是教大家「心想事成」;翻成英文就是:「Thoughts become things」。


該書大意如下:


一、生命的偉大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


它是宇宙最有力量的法則,就像阿拉丁神燈的巨人一樣,對我們有求必應,可以帶給你任何你想要的幸福、健康、財富、人際關係。


二、所謂「吸引力法則」就是,思想具有磁性,並且有著某種頻率;當你思考時,那些思想

就會送到宇宙中,然後吸引所有相同頻率的同類事物。

因此,你當下的思想,正創造你的未來。不論你心中想什麼,你都會把他們吸引過來。


三、如果你想改變生命中任何事,就藉由改變你的思想來轉換頻率。

更進一步來說,你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你身在何處,曾發生什麼事,你都可以開始有意識的選擇你的思想,改變你的生命,根本沒有所謂的絕境。


「秘密」的概念,其實並不新,它強調思想的力量,與古人的論述殊途同歸。


譬如,儒家也曾說:「存乎中,行於外」;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訓示:「我們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思想的結果。」二十世紀中盛行的新思想運動(New Thought Movement)也告訴人們:「勿輕忽思想的力量,因為心念、想法會帶來後果,影響一個人的身體與心理。」


然而,為什麼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秘密現象」如此發燒呢?


心靈工作室負責人王浩威分析,人們時時刻刻需要激勵。而這種激勵,在當今的不景氣年代,來得正及時。他還記得,一九七年代的石油危機,台灣同樣有一本暢銷書《人生的光明面》,當時印行將近一百刷。該書作者是一位牧師,他相信,所有的問題,都能透過積極思考,透過信仰來解決。這是更早版本的「秘密」,教大家相信心想事成的力量。「《人生的光明面》熱潮,就像今天的《秘密》。」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韋格納(Daniel M. Wegner)說,對缺乏自信、憂慮大環境的人們來說,「神奇的想法」(magic thinking),很容易被埋單。


而《秘密》,就是把古老的論述包裝成一種神奇的想法。它告訴你,心想事成一點都不難,只要你去「想」,你就做得到。因此,它迅速成為人人渴求的解藥。美國最有影響力的電視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她的一生,就是心想事成的標準教案。


出身美國南方貧苦家庭的歐普拉,十三歲因被性侵產下一子(嬰兒出生不久即夭折)。三十歲的某一天,她翻開了甫獲普立茲獎的小說《紫色姊妹花》(The Color Purple)。書中描述一位黑人女性,勇敢反抗丈夫欺凌,毅然走出家門獨當一面,最終贏得美好人生,當下,她被震懾住了。


心想事成標準教案——歐普拉 從貧苦黑人女子,躍上銀幕變紅人


她想像著,自己終究也能如書中人物一般,打破先天的障礙、美夢成真。她的「想」,不是空想,而有著十分具體的畫面,並且持續不斷。「我完全著迷了,無論吃飯、睡覺,腦子裡想的只有《紫色姊妹花》」。她一遍又一遍的閱讀這本書,揣摩書中人的心境,說著書中的對白。

因為不斷的想,吸引力法則在她身上啟動了!


隔年,「我接到生平第一通製片公司打要我參加試鏡的電話,果真,就是《紫色姊妹花》!」雖然試鏡後,幾個月都沒有消息,但她每天都向上天祈求自己能參與演出。


「然後有一天,我接到了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好萊塢名導演)的電話,他要我隔天就到他加州的辦公室報到。」 她回憶,「從那一刻開始,就是那一刻,我的人生從此改變……因為我知道是我自己將《紫色姊妹花》吸引到生命中的。」


「吸引力法則」在歐普拉身上迅速發酵,她不但因該部電影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所主持的「歐普拉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也開始在全美聯播。她更從二○○四年開始,連續四年獲選為美國《時代》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一個思想,可以迸發出如此巨大的力量!


歐普拉在脫口秀中兩度採訪《秘密》作者,更在創辦的《歐普拉雜誌》中推薦,「過去二十一年來我希望與觀眾分享的想法,其實就是這個,只是我沒有稱它為『秘密』罷了。」這本書也在她加持下,知名度迅速打開。


心想事成,到底難不難?仔細探究,只要你能打破三大迷思,其實,一點都不難。


第一大迷思:不知該想什麼、如何正確的想


心想事成的關鍵在於「想」。

你的想法必須符合兩大前提:「一、這是現實中可以達成的願望。二、這是可操之在己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提醒。

換句話說,中大樂透這種心願,並非操之在己,因此,無論意念多麼強烈,很抱歉,也無法成真。「必須回到現實感的層面,」王浩威也指出。


然而,符合上述前提後,許多人的願望清單可能一張A4紙也列不完,你每天的念頭也可能有上千百個,你想要哪一個?


「當你每天在想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你本身的天賦,或是你本身的才能在哪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內在的心裡,都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詹佳真強調,重點是要清楚、重複不斷的在腦海裡跟自己對話,才能夠清楚找到自己的願望標的。


「你最常想的,最常把焦點放在上頭的,將會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成為你的人生。」


誠如《秘密》一書所說:「你所吸引的,正是你意識中最主要的思想。」


根據統計,大腦每秒鐘會處理高達四千億位元(bit)的資訊,但人們只能意識到其中大約兩千位元!因此,如果你無法從無窮的欲望中,釐清自己最強烈的願望,那麼,抱歉,你的想法,很快就會被淹沒在一堆資訊裡,你所發出的吸引力頻率也將是混雜的,無法成事。


因此,想,並非只是空想、妄想、天馬行空的想,而是專注、認真的想。


第二大迷思:光會想,卻沒有執行力


找到正確的願望標的後,不代表你就會起而行。事實上,許多人卡在第二關:執行力。

英國健身協會曾統計,許多會員立下「瘦身」、「維持健康」等新年新希望,而在一月份加入俱樂部,並預繳一年會費 。但到了第二個月,竟有三成的人連一次都沒到;到了年底,四成的人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正代表欠缺執行力!

因為,「改變是困難的,」詹佳真說。根據舒適圈理論,要讓一個人走出舒適圈,樂於改變,必須要有夠強的動機。而這個動機,也要透過「想」。


當你確定願望標的後,必須不斷去想像你已經擁有它的美好。因為你的力量繫於你的思想,唯有時刻感受這個美好,你的大腦頻率才會放在正確的事物,指揮全身朝這方向前進,並因美好的感覺,產生源源不絕的執行力。


在 腦神經學上,這也是有所據的。當人們不斷重複想某件事時,腦中某些神經細胞,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例如,如果你每天的情緒都樂觀積極,就會刺激該 模式的神經突觸生長,不斷為該模式的神經網絡進行接線和整合,長期下來就成為固定的情緒模式及思考慣性;大腦若能建立正向的連結模式,就可全力督促執行。


換句話說,腦裡的所思所想,是否持續與專注,將決定你的執行力強弱。沒有執行力,再會想,都是空談。


然而執行的過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遇到挫折時,若不及時調整,將使自己越挫越低落。


第三大迷思:受挫時,不懂得調整負面情緒


從心想,到事成,這是最後一關。多數人遇到挫折後,可能陷入負面情緒,一旦你的想法聚焦在負面事物上,也將吸引負面事物向你襲來,最後功敗垂成。

從 大腦構造來看,這個推論也是成立的。詹佳真指出,當你憂鬱的時候,你的大腦右前額葉會有較強的電流活動,這是掌管你退縮、負面情緒的樞紐。此時,你的認知 功能會因此變差,注意力、思考力、判斷力會降低。反之,當你心情好時,掌管積極情緒的大腦左前額葉,就會比較活躍,產生積極正面的思考。

然而,「激勵理論」學者寇菲(Cofer)研究指出,人們遇到挫折時,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一%。


「因為創傷經驗,讓自己一接觸相關的挫折,就會潛意識的拒絕。」詹佳真解釋。此時,你需要利用重播、秘密移轉物等心理學上的小技巧(見第一百零五頁圖「步驟4」),讓自己重新調整到正向的頻率,才能心想事成。


今年一月底,管理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來台演講,為了證明信念的力量,他準備了一支支仿製孔雀毛的長條羽毛,要求聽眾用一根指頭,把這根羽毛給立起來。


怎麼可能呢?聽眾納悶著,多數人失敗了。但彼得聖吉說,「再試一次!這次,你專心只看眼前美麗的花紋,是不是比較容易持久呢?」結果,很多人成功了!「不要只看你立著羽毛的那根指頭,要把眼光專注在美麗的遠景、美麗的羽毛上,比較容易持久。這,就是正面的能量在發生。」彼得聖吉這樣說。


管理大師口中的「正面能量」,正是讓每個人得以心想事成的最後一哩路。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也常教導學生要敢於做夢,相信「心想事成」。他認為,在不斷的「心想」過程中,你會持續的解構自己的缺點,並進一步建構自己突破缺點的能力,逐漸接近自己設定的心願。


不止歐普拉、彼得聖吉是心想事成的提倡者,在台灣,我們也找到七個心想事成的例子,他們因為知道這個秘密,而獲得他們想要的財富、關係、成就、健康。


儘管物價上漲,景氣不佳,然而,請你勇敢為自己許願,大聲向宇宙下訂單,祝自己今年心想事成吧!


心想事成的簡單步驟


1
.釐清願望
弄清楚你到底要什麼?這真是你想要的嗎?


如果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你將發出混雜的頻率,吸引的也將只是混雜的 結果。


不過願望必須是:1.人生中可實現的;2.操之在己的。


2
.向宇宙下訂單

確定願望後,請大聲且明確提出要求。


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認為,人們使用的語言模式會影響心念,進而影響個人所散發出的能量。善用正確造句法,你也可以讓自己的話更動聽、成為正向頻率的發射器。


3
.專注自己的願望

必須透過注意力的提升,才能增強你對願望的頻率、能量。


許願文:將心願寫下來,並詳加描述希望它帶給你的感覺,如有自信、受人重視、富足等。


願景板:將自己希望擁有的東西(名車、情人等)的照片,貼在海報或是布告板上,放在經常看得見的地方,並進行觀想。


觀想:在腦海中想像一個「你已經實現夢想」的畫面,並且仔細體會它帶給你的愉悅感受。


4
.重新調整頻率

一旦事與願違,焦點就會轉移到負面想法。你必須隨時維持在正向頻率。


樂觀的現實感:允許自己從實現小心願著手,再逐步調高難度,關鍵是一路保持樂觀,發揮正向吸引力。

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例如不要將焦點放在「減重」,而是放在你理想的「完美體重」上,試著感受你擁有完美體重時的感覺。


重播一次:想想一天中是否有讓你感到洩氣時,請改用讓你感到滿意、舒坦的方式,在心中「重播」一次。


準備「秘密移轉物」:預想或寫下可輕易改變你感覺的事物,如美好的回憶、愛的人、未來憧憬等。當沮喪時,讓焦點改變,就能轉變頻率。


5
.感覺即將擁有

你必須感覺很好:你已經上路了,感覺你正在接收你希望擁有的東西,或是正逐漸成為你希望的形象。接收的感覺將加速讓你心想事成。


模擬未來生活:以減重的人來說,既然你已向完美體重邁進,就不應該再去購買目前體型所穿的衣服。想要更富裕的人,應該刻意去看喜歡的東西,並且對自己說:「我付得起,我可以買下它。」


你要這樣說 心想事成造句法


要說「我決定……」:例如「我決定要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關係」、「我決定要升官加薪」。當你說出「我決定……」時會散發出強大的正面能量。

用「現在進行式」取代「現在式」:與其說「我擁有百萬財富」,不如說「我正朝向擁有百萬財富的方向前進」。因為當你說了一件不真實的事,會感覺自欺欺人,同時會產生懷疑的負面能量。


啟用「反問法」:當你聽到自己說「不」時,反問自己「那我要什麼?」與其想著「我不要過著貧窮、買不起奢侈品的生活」,不如告訴自己「我希望過著富裕,總是買得起各種東西的生活。」

不要這樣做 心想事成的5大禁忌


為其他人許願是無效的:唯有當事人自身發出的意念、觀想,才能引發切身感受,進而啟動吸引力。

少用「別」、「不要」、「不是」等字眼:這些字一旦在腦中出現,你的心念反而會聚焦在不想要的事物。


不可「想到才做」:請每天花一些時間觀想你的心願,讓它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不要一直追問願望何時才能實現:當你專注在時間點上,你只會感覺時間總是不夠用,散發出焦慮、懷疑的負面能量。


不要畫地自限:毋須將時間浪費在藉口上,當腦中浮起「我做不到是因為……」的念頭時,請想想與你有相同狀況但卻達到目 標的人。例如,你說:「我無法瘦下來,因為遺傳了家中的肥胖基因」時,請想想是否有人出身胖子家族但依然苗條。


























¢ 印第安人跟「玉米媽媽」交流:



美洲印第安人有一種古老儀式,他們通過跟「玉米媽媽」交流,來達成友好共識——你的孩子(玉米種子)養活我的孩子,我也讓我的孩子養活你的孩子(世世代代種玉米)。




這些文化中流傳的東西,可能被現代人一笑了之地嗤為「迷信」。不過,如果我們換個腦筋想想問題,或許會發現,有些「迷信」做法,其實不一定像我們想像的是源於一種對自然的畏懼,很可能是出於對自然的瞭解。




¢ 美國中央情報局測謊專家巴克斯特的實驗表明,澆花能使植物高興:





巴克斯特與他實驗的植物。(博大出版)


廿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測謊儀專家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用儀器測到了植物的情感反應。後來,陸陸續續有很多關於植物的發現,現在我們可能不得不對植物們刮目相看了。

巴 克斯特發現植物有感知能力完全是個意外。一九六六年的一天,巴克斯特把測謊儀接在一棵植物的葉子上,他想看看往樹的根部澆水,多長時間葉子會有反應。植物 吸了水會增強導電性,電阻會降低,紙上的記錄曲線應該往上走。可實際畫出的是鋸齒狀向下的曲線。當測謊儀接在人身上時,它會根據人的情緒波動畫出不同曲 線。這棵植物作出的反應就像人情緒波動時的樣子——看來是喝了水高興了。

這一現象使巴克斯特非常高興,他意識到,植物可能是有「感情」的!於是他開始了一系列研究,這也成為當代科學研究植物認知能力的開端。不過有一點,與印第安人不同,我們是通過儀器去驗證;而過去的印第安人沒有這些儀器,他們不需要儀器去幫助他們相信。




¢ 植物有感知能力




巴克斯特想看看,這棵樹還會有甚麼反應。根據以往的經驗,讓人產生強烈反應的辦法,是讓他感覺到威脅。於是,巴克斯特就把這棵植物的葉子泡到熱咖啡裏面,卻沒反應;他想出一招更厲害的,燒一燒接在測謊儀上的葉子。

剛 想到這兒,還沒等他去拿火柴,紙上急速出現一條上揚的曲線。等他拿火柴回來,他看到曲線上又出現一個高峰,可能是植物看到他下決心要動手,又嚇了一跳。他 猶猶豫豫地作著準備,測謊儀記錄的反應不那麼強烈了。等他開始做著假裝要燒的動作時,植物就沒甚麼反應了。這株植物竟能辨別出來他的真假意圖。

巴克斯特差點跑到街上去喊:植物能思考!植物能思考!隨著這一驚人的發現,他的生活也從此改變了。

後來,巴克斯特和同事,用其他儀器和其他植物在全國各地做試驗,也都觀察到類似結果。他發現,把植物葉子摘下來剪碎,放在電極表面,還能測到這種反應; 屋子裏突然進來隻狗,或進來個不友好的人,植物都會有反應。

¢ 植物會通過昏厥保護自己

巴克斯特發現,植物在面臨極大危險時,會採取一種類似人昏迷的自我保護方法。一天,一位加拿大心理學家去看巴克斯特的植物試驗,第一棵植物沒反應,第二棵、第三棵……前五棵都沒有反應,直到第六棵才有反應。巴克斯特問心理學家,你在工作中傷害過植物麼?他說:「我有時把植物烘乾,稱出它的重量做分析。」

看來,植物遇到這位令它們感到恐懼的心理學家,會讓自己暈掉,來迴避死亡的痛苦。在這位老兄走了四十五分鐘以後,這些植物又開始在巴克斯特的測謊儀上恢復了知覺。



究竟是我們更瞭解植物,還是植物更瞭解我們?(法新社)



¢ 植物能當測謊專家

一般做測謊試驗,要把儀器接在嫌疑人身上, 然後,問他一些精心設計的問題。人總有明白的那一面,即通常說的「良心」。所以,不管有多少理由和藉口,說謊或做壞事時,他自己心裏清楚那是謊言,那是壞事。因而身體上的電場會有變化,被儀器記錄下來。

巴克斯特做的一個試驗並沒有把測謊儀接在人身上,而是接在植物上。結果發現,植物也能分辨人是否在說謊。他問一個人的出生年代,報給他七個年代,其中有一個是正確的。但是,讓這個人把七個都否定,結果當那個正確年代被否定時,記錄紙上出現了一個高峰。

紐約若克蘭德(Rockland)州立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阿里斯泰德.依塞(Aristide Esser)博士重複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名男子對一些問題給出錯誤的回答,結果,他從小苗養大的那棵植物卻一點都沒有包庇他,把錯誤回答都反應在記錄紙上。這令曾經笑話過巴克斯特的依塞頗感驚奇。

¢ 植物能識別凶手

為 了測試植物的識別能力,巴克斯特找了六個學生,大家蒙上眼睛抽籤。其中一個籤上寫著這樣的任務:屋裏有兩棵植物,把其中一棵連根拔起,踩碎。抽中這個籤的 「凶手」必須自己動手,也沒有其他人知道,也就是讓那棵未被踩死的植物成為「凶案」的唯一見證者,同時,也避免活下來的那棵植物,可從其他知情者的思想中 看出誰是「凶手」。

當這棵沒被踩死的植物接上儀器之後,每個學生在它面前走過,它對其中五個人都沒反應,只在那個踩碎植物的人走過時,電子筆開始瘋狂地跳動。這說明,植物有記憶,並且能識別「凶手」。

¢ 植物具遙感功能

植物跟主人之間也有著親密的聯繫。例如,當巴克斯特從新澤西回到紐約時,他發現,紙上記錄顯示植物都有反應,不知這些植物是說「放心了」,還是「歡迎歸來」,而且,作出反應的時間是他主人在新澤西決定回紐約的時候。

此外,巴克斯特在各地講課中,介紹一九六六年那次意外試驗,每當他用幻燈打出那棵植物的照片時,留在辦公室的植物就有相應的反應。同樣的,他的朋友坐飛機去七百哩以外的地方,每次飛機著陸時她的緊張心態也都被自己養的植物記錄了下來。


可能不止細胞具有感知能力,分子、原子,甚至原子核中的粒子,都可能有意識,有感知能力。


極小微粒都能感知

巴 克斯特發現,植物看到一些活組織死亡,會在紙上反應出一種固定的曲線。例如,把活蹦亂跳的鹽水蝦扔到鍋裏煮,植物作出強烈反應。他把果醬拌進酸奶,果醬中 的防腐劑殺死了一些乳酸菌;熱水倒進水池,殺死了管道中的細菌,植物都會有類似反應。令他驚奇的是,植物對那樣微小的生命都有感知能力。

新澤西的細胞學家米勒(Howard Miller) 博士認為,生命在細胞層次上都存在著意識。當巴克斯特把電極接入各種細胞溶液,如變形蟲、草履蟲、酵母菌、血液、精子等,他發現,捐獻精子的人如果在場, 精子會作出反應。這說明,單細胞中也存有整體生命的全部思維。大腦不一定像我們一般認為的,是一個記憶儲存器,它可能只是個信息轉換臺。

巴克斯特說,可能不止細胞具有感知能力,分子、原子,甚至原子核中的粒子,都可能有意識,有感知能力。如果真是這樣,人們以往認為的沒有生命的東西都需要重新看待了。

¢ 未受精雞蛋有心跳

巴 克斯特沒想到,他打破一只生雞蛋,植物都有很大反應,於是,他把儀器接在雞蛋上,看雞蛋自己的感覺。九個小時中,紙上記錄的就像小雞胚胎的心跳一樣,每分 鐘一百六十至一百七十下的節奏,跟孵化器中待了三、四天的小雞胚胎一樣,可那雞蛋是商店買的,沒有受精的,裏面也沒有血液循環的組織結構。怎麼解釋這一動 一動的脈搏呢?

一九三到一九四年代,已故的波爾(Harold Saxton Burr)教授從耶魯大學醫學院做的試驗中,就發現:植物、樹、人、細胞周圍都有能量場。在經過一些考慮後,巴克斯特決定,暫時擱下他的植物實驗,先繼續開拓他的雞蛋實驗所帶來的影響,因為這可能直接關係到生命的起源問題。

¢ 植物有時刻意不配合:

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試驗後,巴克斯特迫切地希望,將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以便其他科學家可以檢驗他的研究結果。現代科學方法學要求,一個記錄的反應可以得到其他科學家在不同地方重複出來,而且要達到一定次數的重複。這就使問題比預期的更加困難。

可是從一開始起,巴克斯特就發現,植物能夠很快就適應於人類,所以不同的實驗者不是總能得到完全相同的反應。比如,某個人參與了某一實驗,甚至事先知道某一實驗規劃的確切時間,都足以使植物因感知而不予合作。

巴克斯特因而得出結論,將遭受極其痛苦而被活體解剖的生物 可以識別對其施刑者的意圖,從而抑制相應的效應。巴克斯特還發現,儘管他和同事們在休息室討論一個研究議題,距離三個房間之外的植物就可受到他們的談話的影響。

在巴克斯特的實驗裏,現代科學要求的客觀性與可重複性化為泡影。人的思想需要發生一個根本的轉變,才能去理解這些現象。面對這些生命,合作、交流的研究方法會更人道一些,也許也會更有效一些。


「如果我(意識)無法進入植物中,也無法通過植物進行感知,也沒有任何認識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這都不能使我否定或許有人能夠做到……


與植物溝通的方式

Harper & Row Publisher出版,湯姆肯斯(Peter Tompkins)和伯德(Christopher Bird)合著的《植物的生命奧祕》(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一書記錄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植物的故事,其中許多故事都顯示,植物有超乎尋常的情感和認知能力。

書 中描述了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們把摘下來的三片樹葉放在一個玻璃盤子裏,每天早上專注地盯著其中的兩片,在心中默默希望它們能繼續活下去;對剩下 的那片葉子則不理不睬。一周後,這片沒有得到關注的葉子就變黃枯萎了;那兩片得到祝福的葉子還是綠的,保持生機。還有人用這樣的方法讓葉子維持了兩個月而 不枯萎。

這說明,人發出的思想是物質存在的,有一定的能量。與植物的能量場溝通之後,植物獲得了某種能量的補充,因而得以存活下去。其實,植物發出的能量也會使人受益。印第安人有一種習俗,在需要的時候,就到森林裏,背靠一棵松樹,張開雙臂,以期獲得能量的補充。

還有一個試驗,一個人站在一棵植物面前,完全放鬆之後,伸出手去,但沒有碰到它,他像對一個朋友那樣,對著這棵植物發出友愛的情感。每次這樣做,儀器都記錄一種向上振動的曲線。他同時在手心也能感到植物發出的某種能量。





¢ 怎麼和植物溝通呢?



我們都知道,在世俗紛擾中,一個人的注意力是很難集中的。往往是甚麼都關注,卻甚麼都不專注。研究發現,人在打坐入定的狀態下,他的腦電波和人們在世俗紛擾中的腦電波不同。要與植物溝通,完全放鬆和全神貫注是很重要的。

舉 例子說,這就好比要和植物連在同一個電路裏一樣。為此,自己需要成為完整的一個整體:思想不能散亂;身體各感官也都處於寧靜的狀態。這時候,就容易和植物 的能量場溝通。研究人員還發現,溝通之後,如果能達到某種平衡,植物對外界的噪聲、溫度、電場也不敏感了。就好像在收音機上用旋鈕調臺。找到了合適的頻 率,接通了這個信道,就可以接收信息一樣。

有的時候不僅能接通,還能進入植物的頻道。據載,十六世紀一個德國年輕人就有過和植物融合在一起,感其所感的體驗。他發現植物具有非常單純的理想,就是要努力向著陽光生長;他還體會到植物那種長出新葉子的快樂。

而 現代的一個例子是,一個試驗者在凝神的專注狀態下,感覺從植物的根進入主幹,看見水在往上走。她放鬆地任由自己的意識帶著自己隨行而上。接近葉子了,雖然 看不見,但能意識到不由自主地融入一大片廣闊的平面。她能仔細描述出細胞的結構。其他試驗者對細胞內部零件也都做過類似描述,甚至述及DNA分子的組成。

既然人的意識可以進入植物的身體,那麼能否進入自己身體的細胞去發現那裏的問題呢?我們在判斷大小的時候,總是以自己的身體為標準,而在這個全新的領域中,我們慣常所用的大小的概念好像已不適用了。

¢ 《植物的生命奧祕》這本書羅列了大量具體事實:



並以此贏得了科學信譽。美國佛蒙特大學的植物學家克雷恩教授在對該書的書評中說:「如果我(意識)無法進入植物中,也無法通過植物進行感知,也沒有任何認識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這都不能使我否定或許有人能夠做到……根據《植物的生命奧祕》一書,人類確實能夠與植物溝通;而植物間也有精神的溝通。並且,它們『對人類活動』的反應看上去真的是在與人類發生直接的溝通。」(待續) 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易霖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