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1年科網爆破,恆生指數個個月下跌,市場一片愁雲慘霧,林少陽卻勇字行頭,問公司拿了100萬開戶口投資,還拍心口保證15%的回報。1年後,他不但超額完成任務,還替老闆開拓新財路。

他是近年新冒起的股評人,師承亞洲股神東尼,蔡東豪睇好的「優質新股」。財經記者出身,因貝有投資眼光,獲東尼指令成為「接班人」。在金融界步步高升,卻 放不下文字欲,去年開始替免費報章撰寫專欄,是近還出版了教授初哥投資的書籍,風頭一時無兩。

林少陽新書《由3,200元開始---步上一億元財富之道》,教授投資初哥股壇泳術,出版1個月,已加印第2版,登上三聯書局8月暢銷書總榜第4位,再一次證明「刀仔鋸大樹」的威力。
「其實是我報章專欄的結集,不過出版前我再由頭執過,最開心是我太太作為一個外行人,也看得明白。」


師承亞洲股神東尼

林少陽是近年新冒起的股評人,師承亞洲股神東尼Tony Measor;精電行政總裁蔡東豪勁讚他是當今最有實力的股評人。他行文淺易,見解精闢獨到,擅於趁低價發掘潛質優厚的明日之星。2005年幾份免費報章 面世,林少陽成為搶手對象。是近他報讀了Richard Ivey School of Business 18個月的EMBA課程,還得公司贊助40萬學費,條件是畢業後要幫手多1年,實力可想而知。不過也因為要專心讀書,林少陽決定停筆不寫:「50多萬元學 費並不便宜,加上有小朋友,所以才有此決定。」

工作了10年,林少陽說是時候要「refill」一下知識:「2、3年前都想讀,若現在不讀,過多4、5年就沒有這個心機,人的記憶力會隨覑年紀老化而退化。」
他今年才34歲,卻未老先言老。問他講完書有何打算?「沒有打算,人要活在當下,當然不是所有事情都即興,但太長遠的計劃不易做,況且今天不知明天事,這 刻我覺得讀書重要便走去讀。讀完用不覑也沒有所謂。」修讀經濟出身,說話卻帶點哲學味道。林少陽自言不是一個計劃長遠的人,正如他當年畢業加入報行,也純 為滿足文字欲。


財經記者出身

「我鍾意寫字,對傳媒有份熱誠,除了金錢回報,工作滿足感也很重要,所以當初揀了入傳媒。」

96年他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曾任職《香港經濟日報》及周刊財經記者。99年他過檔現時公司華富嘉洛,當時仍任職編輯,替東尼繙譯稿件兼加強中文版內容。 其後研究部擴張,單是東尼一人寫文不夠,林少陽便被抽調過去幫手。01年東尼退休,他全面接管部門。之後坊間一直以「師徒」相稱兩人關係。「跟他學過№的 同事都當正他是師傅,我們之間不會這樣稱謂咁肉麻,都是傳媒道樣寫。」


唱反調市場注目

東尼主張長線铫投資優質股份,不受市場言論影響,力排眾議堅持已見,林少陽也學了幾分神髓。例如99年前後,大家瘋狂追捧科網電訊股與紅籌,林少陽跟市場 唱反調,質疑紅籌管理層質素,另又睇好國企及工業股,事後證明他眼光跟師傅一樣獨到「那時粵海仍未出事,蔡東豪對我印象深刻,應該都是看了我睇淡紅籌睇好 國企的文章。」

另外兩人對管治公司手法,看法亦相同。華富嘉洛最初成立時,只為免費財經資訊網站,由於入不敷支,二人均反對再成立新聞隊伍,可惜意見未被接納,由資深傳 媒人辛慧嬌及Billy Chan帶領的採訪隊,雖然叫好,卻不叫坐,再遇上科網爆破,簡直火上加油。01年6月,林少陽提出收購建議,合情合理,也仍有人質疑:「當時個市軲緊, 東尼又走,有人懷疑東尼去了之後,研究部的質素會否受影響?但其實在他臨走前的Q&A,都是我答,所以對於建議我信心好大,無質疑過得唔得,後來 加了幾次價,講者人數不跌反升。」
不過講到最漂亮的一仗,應該是01年游說老闆開拓新收入渠道。


問老闆100萬投資
「老闆覺得既然守株待兔,例不如開拓多個收入市場。當時網站做得不錯,每年都有雙位數字回報,並非紙上談兵。所以01年我向公司要了100萬元開戶口,1 年為期,保證有15%的回報。那刻老闆都好驚訝我咁勇,尤其當時環境兵荒馬亂,我張合約又在同年12月到期。」

那一年,恆生指數個個月跌,市場愁雲慘霧,但林少陽信心十足,押注青島啤、裕元、恆隆地產等,結果超額完成。「青島啤當時個個都話唔掂,證券行間間都話買陶大地產,我就推介恆隆。」

沒想過會失敗?「無,問題是賺幾多。」答得快而準:「個市雖然跌但市場還有好多value asset,只要掌握到內地情況,縱然經營環境困難但其實機會處處。若不是出現911,我們賺得更多,原本我賺到4成幾5成。」事隔5年,林少陽說來仍有 憾焉:「你可以話貪勝不知輸,但現在回頭看是理由要沽,若擺到現在回報十分之好,但年期夠沒辦法。」

翌年,他們成立第一個基金,由於未人往績,規模十分細,只1,200萬,其中近一半還是公司錢,不過隨覑信譽良好,目前所管理的資金已逾4億。

對於市場的上落升跌,林少陽早已泰然處之,「否則很難在這行立足。」現時他的資產與客戶的掛鹇:「一來沒時間,二來沒有衝突嘛。」


東尼兩大寶訓
林少陽近距離追隨東尼,當然獲益良多,其中最寶貴的兩課是:1. 從宏觀視野分析,超越當下時局:「尤其做記者出身,好容易被新聞牽覑走。東尼有那種超越新聞的能力,這好緊要,做投資或基金經理沒前瞻性很難有成就。」2. 從萬變尋找不變定律:「他比其他分析員出色,就是能在轉變中找出不變的定律,然後緊守自己的想法,不受市場情緒或價格波動影響,那種耐性、忍耐與堅持是內功心法,好難磨練,自己間唔中都未必堅守到,that’s why有個前輩在身邊提點是好事。」










牛市一旦踏入末期階段 , 在出現轉角位之前 , 通常有以下八個先兆 :

現象一 : 通街股神

現象二 : 新股熱

現象三 : 財大氣粗

現象四 : 投資講座逼爆人

現象五 : 概念股當道 , 藍籌股被打入冷宮

現象六 : 銀行及證券行逼滿散戶投資者

現象七 : 投資書打入十大暢銷書行列

現象八 : 市民茶餘飯後不再關心八卦新聞 , 改為討論股票投資


富足一生 東尼投資十大心法

1. 現金非王,投資為上!!
股市至少有七成時間是上升的, 現金卻只會紋風不動.

2. 自己錢財自己管!!
我向來對基金業有保留, 投資者還是靠自己揀股比較好.

3. 基本分析二重奏!!
為公司估值有兩個方法, 分別是用盈利或資產衡量, 以兩者作折衷亦可. 不過, 最重要一點, 是不要理其市價.

4. 股息收入至為重要!!
我多次向大家灌輸的理念, 曷投資帶來的收入遠較資本增值重要.

5. 集中火力入增長股!!
在我的字典裡, 增長的解釋, 並不一定是每年盈利都有增長, 關鍵是勢頭. 如果沒有上升的勢頭, 便不是增長股.

6. 長楂必勝!!
成功投資創富的人士, 俱是一心一意長期持有股票, 包括布菲特, 甚至本地代表李嘉誠.

7. 新股快錢大風險!!
根據我的經驗, 過熱新股不值得追捧. 以高溢價掛牌, 很多時會墮回凡間.

8. 投機賭博計贏面!!
賭博有兩大法則, 首要是限制注碼, 盡量不要借錢. 其次曷要權衡風險, 嬴面大的才好下注.

9. 穩坐股市過山車
我是藉熊市揚名, 特別是大型股災, 如七十年代的一遭, 八七年, 九七年及零零年的科網電訊股熱. 每一次都是眾人皆醉須獨醒, 各樂天派大潑冷水.

10. 買樓宜住不宜炒
我始終無意買樓投資, 不過買樓自住, 我肯定不會反對.





港股表現冠全球   
若在40年前投資一籃子本港藍籌股,資金至今便已升值200倍。綜合本地主要藍籌股表現的恆生指數於 1965年正式面世,以100為基點,現時指數已升逾 20,000點,這還未計成分股向股東派發的股息。
恆指能否承接升勢仍屬未知之數,但恆指加入了大型中資股,港股沒理由不能再接再厲,發放異彩。恆指每年增長率約達14%,即使降至12%,同期資本也有125倍的升幅。如果早於40年前已設盈富基金,投資100元在恆指上,如今便已化為20,000元。
現在國企股獲納入恆指,盈富基金每手500股,即是說只需10,000元,便可捕捉香港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優勢,不愧為投資新手之首選。
大家應該好好利用股市替資產增值,確保自己安享晚年。此觀點勝於視股市為賭場,後者只顧押注追捧短期內飆升的股份上。儘管我手上沒有統計數字,就本人在股市上的所見所聞以至親身經歷,還真是十賭九輸。反觀買股收息的投資者,卻常有可觀收穫。
大家可透過選取盈富基金,分散投資一系列市場上的股份,其中包羅各行各業的龍頭股,對自己眼光沒信心的投資者便毋須傷神,但請恕這有別於一般熱門投資貼士,相信你早已從不少手氣好、抽中新股的朋友口中,恭聽過這類「高見」了。
去年在股市賺大錢的人多的是,今年還是小心駛得萬年船。即使友人在這期間大豐收,也不表示他們身懷投資絕技,要知道這陣子牛市當道,任誰都能撈一把。股市不可能長升不怠,一旦市況逆轉,炒家便會徬徨失據:是持股博反彈,還是沽貨止蝕好呢?
若閣下買入穩健的股份,例如與多項投資掛鈎者,便是大市下瀉也毋須擔驚受怕。一家之主每月若有5,000元積蓄,最好莫過於每兩個月買一手盈富基金。價格雖然時高時低,但拉上補下,可助你穩持平衡。
認定自己缺乏選股能力,唯恐在高位接貨,大市若掉頭下挫便慘變「大閘蟹」的一眾投資初哥,以上不失為投資良策。投資盈富基金不僅保證為投資者挑選第一流的股票,而且還有派息機制,令實際平均價比市價還要低。
若恆指繼續以每年平均14%增長,40年後便值200萬元了。此話沒有誇大,過去40年恆指的升幅便足以為證。若每月儲起 5,000元,每隔一個月拿10,000元來買盈富基金,一年便有60,000元積蓄,按恆指增長之勢,閣下當可退休時,無憂而樂悠悠。

對沖基金信不過  
假如真有可靠的對沖基金,亦只適合炒家,可惜入場費低的對沖基金,比大型對沖基金還信不過。
事 實上,有些對沖基金不到十年便輸到要關門。我仍堅持己見,既有豐厚身家,就算真是唾手可得,也不應貪這些錢。不再信任基金經理的我,表現更勝一籌,我的美 股組合,包括AIG、花旗集團、Freddie Mac,都是人棄我取,結果證明我沒看錯。美股急速轉勢時,我便曾從中取利。事實上,我相信我從世@@暽L。
如果你是個明星級的基金經理,旗下基金的表現經常能跑贏市場或者超過恒生指數,你可能心思思想自行開設對沖基金。假如計劃真的落實,你的首批客戶很有可能是你的老主顧,那些委託你進行資產管理已有數年的人,他們自然也非常樂於追隨你。
我相信大部分對沖基金的經理均是基金專業裏的佼佼者,如果這個行業真的能稱之為專業的話。對沖基金的表現,很多時會令客戶感到驚訝。
管理對沖基金或許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但即時目標之一,是在最短的時間裏賺取最大的回報。
管理一個具效益的基金,難度不高,收入亦不俗;這些基金經理甘願放棄高薪厚職,寧願冒險自行開設對沖基金,必然需要很大的動力。當然,答案通常是金錢。
對沖基金經理一個增加其回報的辦法,是增加基金的風險,我對此大為懷疑,很可能失敗告終。
顯然,如果你希望賺取最大的回報,風險必然會有所增加,客戶蒙受金錢損失的機會也自然更高。
我其實一直都不太明白量度風險的啤打(beta)系數,但如果你需要承擔如此巨大的風險,自必然在跌市時也會有所損失,令利潤縮減。


對沖基金不易管理      
即使優秀的基金經理,也無法承受管理對沖基金的壓力,我強烈反對任何人嘗試投資高風險對沖基金。
如果你在起初的三年裏賺取一點二倍回報,即每年複式增長三成,那麼在第四年甚至第五年裏,每年出現兩成的損失,即資產值跌回本金的一點四倍,並不足為奇。
不過,開首獲得的高回報,可能需要付兩成獎勵予基金經理,這已經省略了百分之三至五的正常經紀傭金。
傭金支出不容忽視,但僅計算獎勵花紅兩成,頭三年已蠶食大約三成回報,資產值將變成一百九十元。之後虧損的兩年,將令資產淨值縮水至一百二十一元。由於這兩年基金出現虧損,基金經理當然不能獲得任何獎金。
所以在五年後,基金的回報可能只有二十一元,在扣除總數高逾兩成的經紀傭金、基金管理及行政費用,更可能損手離場。過了頭三年的日子,基金經理可以放任地駕駛保時捷跑車過奢華生活,但在第四和第五年裏,他將不得不為生計四處奔波,而他過去的忠實擁躉將會棄他不顧。
這情況適用於許多對沖基金經理,儘管他非常成功,但選擇買對沖基金的投資者,必須承受巨大的風險。你在頭三年每年賺取三成回報,惟接著兩年每年損失兩成,結果並非九成減四成,即賺到五成,實際上可能錄得損失,或最多賺取一成,代價卻是五年的金錢投入。
不 幸的是我列舉的例子,正是許多對沖基金的經營紀錄。五年的時間裏,大部分的對沖基金經理,不是已經辭職,又或是基金已然倒閉了。假如對沖基金繼續營運下 去,基金經理只有在基金的價值重返二百二十元時,才能重新收取表現費用,這意味他要為投資者無償勞動直至基金升多六成,重返歷史高位為止。在這種情況下, 很多卓越的基金經理也會放棄,重回到舊基金公司,收取正常回報。
即使是如我所說傳統的投資基金經理,我也不認同其收費。我個人認為他們收取的回報,通常介乎本金的百分之三至五,對投資者而言是一種剝削。如果對沖基金經理收取更為高昂的管理費用時,更加可以和你的資本說再見。

 
最佳基金經理
全球最大的某基金公司,聲稱有一百四十名基金經理及三百名股票分析員。我甚肯定這數字有誤,但訊息相當清晰:為你賺取最高回報,基金經理及分析員多寡比質素更重要。
這假設我甚懷疑,其實你才是自己的最佳基金經理。當然,如貪婪掩蓋常識,影響判斷,為害極大。在投資世界,不可忘記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若連續十年,每年賺一成二,你的表現便勝過大部分專業基金經理。他們或許能略勝於此,但其收費蠶食了你應得的回報。基金公司可能租用豪華的寫字樓,僱用至少五百人,因既要有後勤,又要有人管理,還未計那些引你入局的推銷員。
如果這些經常開銷僅佔資本百分之二,你已經算是受到優待了,其實收費經常遠高於此,但卻不會向客戶明言。換言之,基金往往至少要幫你賺到一成四,才能給你一成二回報。
自己年賺一成二並不困難,只要不貪心想賺夠兩成。因這樣便要冒更大風險,往往會輸得更多。布菲特及巴郡的巨額財富,證實獲此成績並非沒可能。有很多散戶讓投資自行增值,毫無疑問創富並非靠冒險,而是把股息再投資,並讓通脹發揮作用。
打工仔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沒事也找事做,故愈多人照顧你的組合,意味你的投資會被左搞右調,受惠的卻是投資公司,而非你這個客戶。
為顯示自己效益高,基金經理必須短炒,好讓自己每季跑贏同業,獲董事青睞。組合不斷更換股票,自能製造就業,但會加重營運成本,要付錢的還是客戶,即是你。
不論在六零年、七零年抑或八零年,買入匯豐至少可獲平均兩成回報,如你的基金經理或那些昂貴的對沖基金能長期保持這樣的表現,我很想會一會。


年賺一成二目標可行                
過分著意可賺多少,有時會令人盲目,最重要其實是你能承擔多少損失,因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機制。匯豐一定能保持增長,問題是賺多少;宏利亦然。
其他增長股票包括地產龍頭股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及恒基地產,就算信和、希慎及嘉里也可入榜。另一類為公用股,如中電、中華煤氣及港燈;綜合企業太古亦合適。但我對工業股有點保留,因它們看來壽命有限,只有個別或許合乎要求。
只要不貪心,選我推介的股票,平均年賺一成或以上,應該不成問題,挑選我的至愛,更有望賺一成二以上。
假 定今日投資一千元,平均每年複式回報率為一成二,廿年後便有九千六百三十八元;如果本金為一萬元,便會有九萬六千元。但如果交給專業投資經理代管閣下的組 合,即使回報率相同,他收百分之二管理費,變相每年只升一成,一萬元只有六萬七千二百七十二元。百分之二的管理費,複式計廿年,足足可能蠶食你差不多三分 之一的利潤!
同樣道理,如你想做百萬富翁,只須每月儲一千元,股價增值連股息,每年回報率一成二,第二十一年便能達標,有一百萬元。你只供了二十 五萬元,其餘七十五萬元,來自複式回報。但如你的基金經理抽取百分之二管理費,令回報率降至一成,到第二十一年,只有七十五萬元,投資總回報由七十五萬元 降至五十萬元,即少了三分之一收益。
當然,平均每年賺一成二,或許似乎甚高,惟我真的相信這是可行的目標。我只是買入並持有具穩定增長特性的優質藍籌股,便能跑贏此目標。
從你的強積金結餘,便可知其一二。雖則基金經理表現令人滿意,但要符合匯報及管治的要求,最少要每年收取百分之二的費用。
假如你真信不過自己的常識和判斷,堅持買基金,何不揀盈富基金?其表現和恒生指數掛鈎,只會微調,亦夠分散,而且盈富每半年派一次息,可說是廉價版的基金。盈富基金的價格緊貼大市走勢,肯定能隨年月上升,但未必做到年升一成二,雖則很有機會年升一成。


投資如跑馬拉松
人生好比跑馬拉松,一生的投資亦然。大多數 人會積穀防飢,但求三十年後可無憂無慮地過退休生活。固然有不少人利用槓桿效應,靠炒樓發跡,但買股票致富的,也大有人在。 香港人都想擁有自己的家,投資買樓自住委實不亞於其他項目的回報 ,由於每月須還按揭,不但可視為儲蓄,還毋須交租,有一天還終於擁有自己的物業。這項資產將連年升值,讓資本免受通脹蠶食。 不僅如此,借按揭買樓還可發揮槓桿作用。銀行普遍對物業有信心,常借出樓價七成,即使樓價波動銀行政策還是依舊,此況可見於2000至2002年,儘管那 時投資者操之過急高位接貨,銀行仍照借可也。若是投資股票,銀行很少借逾五成,若股價下挫,還要按市價縮減借貸。 通脹好比一名陰險的小偷,縱然儲蓄現金可得利息保證,票面值不變,購買力也會在不知不覺間消失於無形。精明的投資者會極力捍衛自己的資產,以免通脹這惡賊 有機可乘。通脹意指商品及資產(如物業) 的價格升值較貨幣來得快,最佳防守策略莫過於購置商品或物業。 投資股票也具備防禦通脹的功能,尤其是買入以資產為基礎的公司,不僅可帶來資產增值,公司賺得愈多,閣下收取的股息亦水漲船高。 雖然我認為買樓自住的主意不錯,但對買樓作投資則恕有保留,因這涉及額外購置及管理費。買樓的印花稅、傭金及律師費遠高於買股,何況還有維修、保險和收租 等成本。 反觀投資股票乾手淨腳得多,股息將自動存入銀行戶口。不過,許多人尚未明白,買股要長線持有才能賺大錢,炒短線者往往只能牟取薄利。若於1965年恒指成 立時,以100元買入恒指組合,事隔 40年的今日便已等同20,000元,還未計許多年來派發的股息。 許多恒指成分股均跑贏指數,包括匯豐、恒生及中電等中堅分子,還有長實和新地於1973年上市後加入為成分股。任擇其一,表現也勝於恒指。 很多人買股票只為博一博,未敢大手投資,就是怕蝕錢。然而,股價下調幅度可大至 30%至40%,甚少人能把買入/沽出時機拿捏得準,不是大升後才高追,便是錯過高位出貨。在大市潮起潮落中緊守不放者,終能守得雲開見月明,盡享市場的 好處,當然公司股息也袋袋平安。 馬拉松選手的箇中辛酸雖難為外人道,但憑藉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會得到最後的勝利。
股票、債券與商品
有推廣商品基金的基金經理,在《南華早報》財經版表示, 同時投資於股票、債券及商品,從不會輸錢。這聽來有一定道理,但未必足以說服我。 我多次說過,投資債券一般會輸錢,因未能和通脹同步。這並非意味債券價格永不上升,當股市乍現泡沫,便須換入債券,這現象平均十年出現一次。但以任何十年 計,債券也會跑輸股票。 不過,債升股跌這條公式未有包括商品。而且債券有息收,很多股票也會派息,買商品甚麼也沒有,本質上有差異。此外,商品合約費用高昂,而且通常做孖展,賺 到也要付一大筆利息。 買商品,例如黃金,會綁死資金,況且市場凶險,一般散戶贏面不大。我和很多黃金炒家爭拗過,而我至今未見過有人能藉此長期創富,輸錢反而見得多。 偶爾賺錢不足為奇,但要保持長勝紀錄卻甚艱難。 麥嘉華多年來一直建議客戶買黃金,直至最近數年才開始有些微回報。我未曾聽聞過黃金曾經派過息,惟股票其中一個重要回報來自股息,而債券也有息收,確保資 金免受通脹侵蝕。 鼓吹賭石油的施勳拿(Puru Sevena)雖然自設公司,仍不脫炒家心態。他的看法,對錯難料,但他沒提醒大家持倉有成本,難道在家中廚房放一桶桶石油?消防處肯定不會放過你。 施氏所說的熊市,其實我認為大多是泡沫爆破,當然我不想在市場轉勢時走避不及,然而就算在熊市,股票仍會派息,只要投資眼點是盈利及股息率,很快便能收 復失地,反彈時賺得更勁。香港股市在沙士之後的表現,正是明證。 不過,他並沒提到商品的熊市,期內無收入,更分分鐘有排捱。他說今次的牛市由零一年開始,即已升足四年,升市愈近尾聲,愈見璀璨誘人。

為上市公司估值
為公司估值有兩個方法,分別是用盈利或資產衡量,以兩者作折衷亦可。不過,最重要一點,是不要理會其市價。
穩健並朝氣勃勃的公司,以其資產,可賺一成至一成半,應以盈利做估值基礎。如公司正在增長期,盈利應能看升。
同樣道理亦可用以評估私人公司,但預計盈利回報率會較高。
當然,以盈利評估公司的價值,須先為盈利下定義。出售固定資產這類一筆過的盈利,不應計算在內,因可一不可再;同樣道理,為物業作巨額撥備,亦是一次過的支出,肯定不想復見;又或是濫發信用卡,導致壞帳急升,日後亦有望改善。
如匯豐為商譽撥備,並非真正支出,應加回以計算正確的經常性盈利。
自行評估切勿過分追求正確無誤,以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眼於不要緊的項目。「知名」的分析員推測長實未來兩年的盈利,向來令我困惑,因深知李嘉誠可完全更改資產部署,盈利隨時變樣。
有 時公司盈利不如理想,董事往往用非一般方法計算盈利,不計折舊及攤銷這類重要項目,用意是誇大盈利。例如和記黃埔喜歡匯報 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ation,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其「盈利」並不計算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等支出。
對於想收購者,這當然沒問題,因為一旦被收購的資產歸自己管理後,可以任意改動,但是純粹以投資角度看,便須加倍小心,要作比較,還是用傳統的損益表數字。
不過,最好一併考慮盈利是用多少資本賺來的,若差異有半成至一成半,便須審視該行業,看看是否合理。
目前並無建築師樓上市,假如有,這行業不須用甚麼資本,靠的是專業技術,回報率會較高。
優良的證券行,收入雖然非常波動,人力支出亦高,不過通常和表現掛,不需很多資本,只是租金,通訊及辦公室一般開支,故在好時年,資本投資效益可高逾五成。

盈利回報的一段古
市盈率 (P/E ratios)可算是較新興的發明。在此之前,大部分投資分析員依賴股息及盈利回報率 (earning yields)。
其實盈利回報率更合乎邏輯,因為可讓股票與其他投資如債券或存款直接比較。在投資上,根本沒有人會關心回本期,利息及贖回價才是關鍵所在。
於七十年代初期,股市大漲,股票及物業俱出現超買,投資者過度吸納股票,惟有回吐,成為市場的轉捩點,同時令油價在往後數年大跌。
由於股票炒高,盈利回報率看來少得可憐,經紀難於推銷股票,遂心生一計,發明市盈率,用股價除每股盈利,須再把兩者調轉運算,才能得出盈利回報率。
如果你有股息率數字,例如恒生銀行的股息率僅高於百分之五,盈利回報率是百分之五點八,你便知道盈利勉強夠付股息;匯豐的股息率為百分之四點四,然而盈利回報率為百分之七點九,你便知道盈利是股息的一點八倍,很容易便可作出比較。
不過,換個說法,若恒生銀行市盈率為十七倍,匯豐只是十二點五倍,你心知匯豐較為吸引,儘管股息率略遜一籌,但你未必能輕易地計算出兩者差異。
不過,上述的匯豐盈利回報率,未有扣減商譽攤銷,因我認為根本不應為此扣減盈利,這又是另一爭拗點。
倘若你比較這兩隻股份的盈利回報率,恒生百分之五點八,匯豐百分之七點九,而香港的息口指標最優惠利率為五釐二五,便知每項投資的優勝之處。
兩家銀行的溢利和股息會向上攀升,尤其是匯豐,故盈利回報率會增加,派息也可能上升。
倘若股息率已高於債券孳息率,也較現時美國十年期國庫債券四點二五釐孳息率為高,為何要買打後十年回報不變的美國國庫債券?
他們大可買入股息率四釐四的匯豐,而且盈利有望每年平均增加至少一成,假定派息比率不變,十年內股息率可達約十一釐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易霖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