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反效果



  你睡不著,你越想睡,卻越睡不著。

   或是你快要贏得高爾夫比賽,首度勝利在望。只要再一桿,你就取得勝利。你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你前面的水,但是你越努力不去想,就越想到水。結果你表現失 利,將球揮入了水中。

  還有其他關於反效果法則的例子。此法很微妙,但也很重要。我會用兩種稍微不一樣的方式切入。

   首先,逾一個世紀以前,庫威(Emile Coue)寫道:「當意志(顯意識)和想像(潛意識)起衝突時,想像(潛意識)總是獲勝。」


例如,某人走向你時,你試圖想起她的名字,你明明知道此人的名字,卻怎麼 樣就是想不起來。你想要把這位女士的名字,介紹給和你在一起的朋友認識。你擔心自己會非常丟臉,因為你明明知道這位女士的名字。可是,怎麼樣就是想不起 來,讓你覺得很沮喪。


你越努力回想她的名字,就越覺得沮喪。擔心(潛意識)丟臉,凌駕了你努力 回想此人名字的意志(顯意識)。

  不過,當這位女士走向你,並向你道歉自己正在趕時間,無法留下來的時候,你鬆了一口氣,覺得放鬆 (你 停止催逼自己的意志),這位女士的名字,突然在你的腦海中出現。

   庫威用 數學算式去解釋他的看法。他說,想像(潛意識)的能力,是意志(顯意識)能力的平方值:
潛意識的能力=顯意識能力2
  因此,你 越努力壓 迫意志,想像的能力就會越大,並呈現等比級數增加。所以,「記不得」便因此獲勝。你越努力命令顯意識做事,反彈的力量便越大。


所以,克服的撇步是,不要為你想要的東西努力,讓一切自然發生。你的顯意 識必須放手讓潛意識完成目標,你的顯意識必須保持被動,並且置身事外。

  第二個關於反效果的現象是:當你努力命令自己去作某事時,便 帶 著更多失敗的恐懼。恐懼是強烈的情感。


如果失敗的恐懼強過想要努力成功的意念,你的恐懼會獲勝。失敗的恐懼被你 的潛意識接受,並且勝過顯意識想要成功的心。

  想想下面的心理實驗。想 像 一塊四吋寬的木板,懸在半空中,離地六吋。你踏上木板,走來走去,很簡單吧。


好,現在想像這塊相同的木板在兩棟30層樓高的摩天大樓中。現在再走在木 板上!比較困難,對不?這明明是同樣的實驗,同樣的木板,後者卻帶給你莫大的恐懼。「如果我掉下去了,怎麼辦?我會死翹翹!往下看好可怕!每個人走在這麼 窄的木板上,都會滑下去。」


不管你多努力命令自己走在木板上,你的恐懼還是更強烈。要走在木板上,需 要對自己的能力有高度自信,這樣的自信要大到相信自己必能成功在木板上來來去去。

  又比如你在大群觀眾面前打高爾夫球,你想要來個漂 亮 的發球,但是你擔心發球失利。你越努力命令自己放輕鬆,並擊出250碼,可以一路打到球道,你就變得越緊張,導致發球失利。


老虎伍茲(Tiger Woods)對自己非常有自信,所以他不會想到恐懼,而是放輕鬆,成功揮桿,並且先馳得點。

  你要和反效果法則對抗,必須要有信心,以驅散恐懼,另外你必須期待自己會成功。至少你要有中性的態度。你也必須抵抗 使用顯意識的欲望。

  在一家心理開發教育商席瓦國際公司(Silva International)的進階課程上,我曾經目睹了關於探測棒的心理實驗。我回家後告訴太太,她要我在她面前重複這項實驗。


我當時還沈浸在課堂上帶來的興奮感,所以我很有自信地認為,如果老師做得到,我也做得到。

  首先,我 離開房間,讓太太把車鑰匙藏起來。當我回到房間時,我使用探測棒,並朝棒子指引的方向走去。當我經過一桶日本柿子時,探測棒突然交叉,我把柿子移開,發現 了我的鑰匙。哇!我們兩人都驚嘆不已。

  然後我請太太想像房間某處有一道牆,我開始繞著房間走,經過某處時,探測棒又在她想像有牆的 地 方交叉了。哇哇哇!

  可到了下次我上課的時候,我覺得我也可以進行相同的表演。但之後我想:「如果我失敗了,不但丟臉,班上同學也 會對 我沒信心。」所以,你可以推斷,下次我如法炮製探測棒實驗時,我果然失敗了。對失敗的恐懼│擔心讓學生失去信心的恐懼(這對本課程相當重要),擊敗了我的 意志,讓我無法進行成功的表演。

表現的法則
  表現的法則,是指每個意念都會影響身體的反應。
  把眼睛閉上,並想像 一 個多汁的檸檬。你的雙唇噘起,並開始分泌唾液。
  把眼睛閉上,並想像某人用指甲刮黑板,這個聲音讓你背脊發冷。
  看書或看電影的 時 候,是否因為悲慘的愛情故事而哽咽呢?
  這些反應都是表現的法則的例子。心靈和身體是合一的,因此兩者互相影響。

  知名 心理 學家詹姆士曾表示:「其實沒有什麼意識,因為感覺、情感、或意念,並不是直接親自影響某些活動。這些活動不一定事透過外在的衝擊,可能只是脈搏(心跳)改 變,例如滿臉通紅或滿臉蒼白等等。


但不論如何,當有意識的時候,並以信念為基礎,上述現象便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就像當代心理學中,最後獲得了信念的概念, 即意識處理任何資訊時,必須要經過開放或隱藏的活動。」

  每個想法都會造成生理反應。如果刺激可以經過顯意識,到達潛意識,並被潛意 識 接受。這樣的意念或想法,必須透過語言或動作表現。如果某意念或想法,一再地被重複,此想法就會表現在生理上,例如:
  憂慮= 胃潰瘍
   憤怒 =釋放腎上腺素,血液循環、精神、脈搏或呼吸等都改變
  恐懼=神經質、胃不舒服
  食物=飢餓
  1百多年前,有位 醫 生在一名胃部受到槍傷的男子進行實驗。這名外科醫生讓這名男子住在家裡,給他一個房間,交換條件是這名男子可以讓胃部的開口保留一段時間,讓外科醫生進行 研究。透過一窺胃部的奧秘,外科醫生發現,所有心情都會影響這名男子的消化作用。

  哈佛大學的加農(W. B. Cannon)博士發現,常常培養情愛,會讓眼睛發亮、並可改善血液循環、消化系統、排泄系統。但是恐懼、嫉妒、和仇恨卻會帶來反效果。這些負面想法也會 減少紅血球的製造。

  第3課提到的器官語言,就是重複的意念,外顯於器官上的例子。但柏(H. F.Dunbar)博士在其作《情緒和生理改變》(Emotion and Body Change)中指出,「長時間沈浸在某情緒中,會造成器官組織改變,系統也會受到影響。」

  在尚未得到科學證實以前,貝利 (Bailey)在30年多前的著作中,已提出了下面優美的描述:「人類用整個身體思考,每個細胞都有零星的思考能力。


人類不只是擁有大腦的身體,而是身體影響大腦運作,身體由大腦塑造而成,大腦想什麼,身體也想什麼,身體想什麼,就變成 什麼。」

  貝利用一個例子解釋,他有個病患不喜歡自己的岳家,但是他太太堅持每週日都要去娘家串門子,病人壓下了他的嫌惡,因此得到 了 關節炎,這便讓他有藉口留在家裡。
  今天有很多科普書,提到了心智和身體之間的連結,這些知名作者,包括波利森科(Borysenko)、 佩特 (Pert)、多西(Dossey)、喬普拉(Chopra)、帕勒提亞(Pelletier)。


其中,佩特博士夫婦和多西在其著作都曾提到,我們的細胞會和潛意識對話。

  古諺有云:「不快樂的時 候,表現出快樂的樣子,你就會變得快樂。」嗯嗯,醫學已經為這句話提供了證明。


醫學已經發現:大腦使用的細胞,可見於器官各處。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快樂,就會表現出不快樂的行為。皺眉會讓你悶悶不樂。 但如果你難過時依舊表現出快樂的樣子,神經遞質就會將身體細胞傳回大腦,讓你的心情,改變成快樂的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易霖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