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科學二論    腦醫學、心治療


 


第二章、 大腦與脊椎結構的基本介紹


 


或許有人會問我為什麼只挑選大腦與脊椎這兩部分來講人的身心健康呢?難道其他五臟六腑、各個組織器官都不重要嗎?當然不是。這些組織器官當然都很重要。只是我想從這兩個角度切入來探討身心健康的問題,尤其是腦部病變的問題。因為腦與脊椎(合起來稱為中樞神經系統)這兩者,與腦部病變有強烈且直接的關連性。


脊椎,可以比喻為人體的基礎建設,最根本的架構。只有堅若磐石,穩如泰山的基礎架構,人才不易遭受外界環境的衝擊與刺激。就如同蓋高樓大廈,最重要的是鋼骨結構是否堅固耐用,這直接決定的這棟大樓的使用年限。當基礎打穩之後,就是要規劃網路、電話線、水管與電路等管路路徑。也就是說所有的管路都會依附在主要建築結構上,如同人的血管與神經的主幹道就是依附在脊椎上。由此可見,一旦鋼骨結構出的紕漏,如海砂屋中的海砂侵蝕鋼筋,則這棟大樓就會成為危樓。同理當人的脊椎不正時,意味著某些組織器官出現問題,人的生活品質與壽命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而大腦,則可比喻為電腦的CPU,人體的司令部,所佔的體積雖然小,但卻是所有功能的所在 舉凡意識、思考、推理、記憶、感情、視覺、聽覺、走路等所有行為。也就是說當腦部喪失功能,若是傷到腦幹的呼吸中樞,則代表此人瀕臨死亡邊緣;但若是傷到小腦,則人會失去平衡感,走路會彎來彎去;若是傷到腦幹的上層,則人會失去意識,只會有動物基本的反射動作,沒有任何其他意識動作,這就是所謂的「腦死」或稱之為「植物人」,因為他只存有生物基本的呼吸、心跳、吸收與排泄等功能。


腦部是個精密的組織結構,以人類現有最先進的生物科技技術仍無法製造相同功能的大腦。不同於以往數萬年人類的演進,現代人的身體問題,最主要是在於上半身,尤其是腦部。這與現代人的工作與生活模式是有很強烈地關係。一旦腦神經出的差池,則人的思維會開始無法集中,大腦無法思考,記憶力逐漸衰退,脾氣變的怪異,導致工作效率變低,人際關係無法圓融,甚至出現精神錯亂的現象。更糟糕的是,人們總是用時間換取空間的作法來處理事情,這樣的作法只會加速其惡化的速度。中醫說這是腦神經衰弱,西醫說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但是是否有特效藥呢?答案是否定的。市面上大部分的治療方式,只是治標不只治本,真正的問題在於「大腦」。是大腦運轉機制出的問題,因此這一章我們將就大腦的結構與各部份的功能做簡單詳細的說明,也就是說「事出必有因」,其「因」就是「腦部」。


本章要強調的是脊椎與大腦之間的關連性,所以我要強調的是脊椎中的頸椎,而非整個脊椎,因為頸椎與腦部相連,它是直接影響腦部運作的脊椎,其他脊椎部份則會間接影響頸椎。例如胸椎的第三、四椎發生移位現象,則我們可以斷定這名患者的心、肺功能相當不好,若不及早發現問題,尋求治療,則輕微的話,只是有時會覺得胸口悶悶的,會有喘不出氣來的症狀;嚴重的話,則會發生心悸,昏厥等現象。這是因為心臟就像是個幫哺,主要負責血液的輸送;而肺則是主氧氣的輸送,呼吸的長短關係著是否可以提供腦部組織充足的氧氣,若氧氣不足則大腦會無法正常運作。氧氣與養分無法對大腦提供正常的輸送,造成腦部缺氧而產生暫時性昏厥。這是因為胸椎第三、四椎的異位,產生的生物電漸進式衝擊頸椎,而產生頸椎的異位,影響頸椎的功能,而導致腦部病變。


凡此種種,即可證明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各個組織器官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一個小小的脊椎異位,都會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所以要造就ㄧ個健康的身心,是相當不易的。


 


2-1 脊椎的基本結構 頸椎篇


 


本節,我會簡單介紹一下脊椎在人體的功用。但我的重點是在脊椎的上源 -- 頸椎,尤其是最上端的頸一椎(寰椎)與頸二椎(樞椎)。


我們將人體粗分成三個主要系統:


(一)     上部:腦部:資料庫、指揮中心、決策系統


(二)     中部:脊椎:通訊、運補系統


(三)     下部:五官、器官、四肢:製造、感測系統


其中通訊/運補系統(脊椎)主要是聯繫決策系統(腦部)


和末梢的製造/感測系統(五官、器官、四肢)。


脊椎的結構簡單來說包含兩個系統,一個是神經系統,另外一個則是血管系統。這兩個系統主要是依附在主體結構 脊椎上。這個脊椎或可將它稱為人體的主幹道系統。


神經系統,主要是用來傳遞信號,用現代術語來講就是通訊系統,將決策系統的指令傳達給各個製造單位並將末梢的信息回送給腦部,請指揮中心再下指令。而血管系統,為提供腦部養分及氧氣,並將廢棄物排除的管路系統。



實際上,人體的脊椎,主要是由二十八個椎骨形成。 細分共有七節頸椎、十二節胸椎、五節腰椎. 薦椎.尾椎,椎骨與椎骨之間,就有一個椎間盤夾在其中,而三十一對脊椎神經(頸椎神經八對,胸椎神經十二對,腰椎神經五對,薦椎神經五對,尾椎神經一對)分別由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的椎間孔伸出,負責運動與感覺等訊號傳導。



脊椎神經系統縱有八條脊神經,而在各椎骨間亦有神經叢。這些神經叢(環繞神經體)橫向連結,遍部全身。

脊椎是連繫腦和五臟六腑,人體器官神經的主要通道,一旦脊椎發生異常(如坐姿不正、運動不當、摔倒等)使得椎骨異位,造成神經通道變窄,由腦所發出的指令,無法順利下達至各器官,而各器官回覆的資訊也無法送回腦部,五臟六腑運作不良,漸漸五臟六腑受傷害而生病。


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之所以會生病,在於『氣血不順』。何謂『氣』呢?就是「生物電」,也就是神經傳導電,而神經主要傳導路徑就在於脊椎上。



中醫所講的『任督二脈』中的督脈指的是脊椎,脊椎兩側的環繞神經體即為十二經絡中的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上有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肺俞、腎俞、、、等穴位。這些穴位其實就是脊椎兩側環繞神經體所相應的五臟六腑等器官。


茲將脊椎神經與疾病的關係簡略說明:


 


 


神經分佈病症



第一頸椎 頭、耳、鼻、喉、臉、交感、頭痛、失眠、眼疾、記憶減退、眩暈、


第二頸椎 耳、鼻、喉、舌、聲帶、口、昏眩、耳鳴、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竇炎、過敏、失聲


第三頸椎 咽、頰、肩、橫隔、三叉、交感 咽喉炎、頸肩酸痛、呼吸困難、痤瘡、濕疹


第四頸椎 頸部肌肉、咽、臂 肩酸痛、牙痛、甲狀腺、乾草熱


第五頸椎 手肘、食道、氣管 氣管炎、咽喉炎、手臂酸痛


第六頸椎 甲狀腺、手腕肌、大姆指 上臂或手腕痛、甲狀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


第七頸椎 甲狀腺、中指、肱肌 甲狀炎、手臂外側、中指、肱、無名指酸麻痛


第八頸椎 心臟、氣管、食道、指尖 手指炎、氣喘、氣管炎、手臂內側、指尖酸麻痛


第一胸椎 心臟、氣管、食道、前臂 心臟病、氣管炎、氣喘、手腕痛、胸痛、手臂內側酸麻痛


第二胸椎 心臟、氣管、食道、背肌 食道炎、胸痛、手臂內側酸麻痛、血壓、心跳不規律


第三胸椎 肺、支氣管、食道、胸腔 支氣管炎、肺炎、食道炎、肋膜炎


第四胸椎 肺、食道、乳房 乳房炎、慢性胃症


第五胸椎 肝、膽、胃、脾 肝炎、膽囊炎、低血壓、胃炎、面皰


第六胸椎 胰、胃、膽 肝炎、胃炎、膽囊炎、胃脹、食慾不振


第七胸椎 腎、胰、十二指腸 胃潰瘍、糖尿病、十二指腸炎、扁桃腺炎


第八胸椎 肝、胃、胰、腎、小腸 小腸炎、頭痛、便祕、風濕


第九胸椎 小腸、腎上腺 腎上炎、過敏、頻尿、濕疹、膀胱炎、排尿困難、不孕、下腹痛


第十胸椎 腎、盲腸、大腸 腎炎、水腫、痛風、不孕、輸尿管炎、帶狀泡疹、靜脈曲張


第十一胸椎 腎、大腸、輸尿管 腎炎、輸尿管炎、大腸炎、性無能、痤瘡、痢疾、 水腫、牛皮癬


第十二胸椎 腎、大腸、淋巴、輸尿管、膀胱 膀胱炎、不孕、生殖器疾病、風濕關節炎、輸尿管炎


第一腰椎 大腸、輸尿管、股四頭肌、大腿前側 大腿痛、便祕、尿床、疝氣


第二腰椎 卵巢、輸卵管、腎、膀胱、外陰、大腿內側 月經不調、子宮卵巢炎、小產、大腿中段酸麻痛、便祕


第三腰椎 生殖器、下腰、坐骨神經 月經不調、生殖器疾病、水腫、坐骨神經痛、血壓不正常


第四腰椎 前列腺、下腰、坐骨神經 下腰痛、小腿痛、坐骨神經痛、前列腺障礙


第五腰椎 子宮、膀胱、直腸、足 膀胱障礙、小腿至足踝酸麻痛、痔瘡、尿酸


薦椎 直腸、肛門、大腿後側、前列腺 脊椎彎曲、髖骨關節炎、臀部痛、前列腺炎、踝骨痛


尾椎 直腸、肛門 痔瘡、搔癢症、肛門炎、直腸炎




脊椎中,尤以頸椎最為重要,雖然頸椎只有短短的七椎,卻是穩固頭部,確保腦部可以正常運作最主要的脊椎。它必須穩定地支撐五 ~ 六公斤重的頭部。同時它也是所有脊椎中,能夠做大幅度俯仰及迴旋運動(前後80度,左右140度),當然這也意味著頸椎是所有脊椎中,最易受傷的部位。

再從上表所列各個脊椎所對應的幾種病症。我們可以看出頸椎上半部:第一椎(寰椎)、第二椎(樞椎)、第三椎與第四椎對頭部所反應的症狀是最為明顯,尤其是第一椎與第二椎更是要塞中的要塞,足稱「人體第一關」,它們的結構也與其餘五椎頸椎不太相同(如圖一所示)。幾乎所有頭部的疾病反射點都跟寰椎與樞椎有相當強的關連性。為什麼寰椎與樞椎如此重要呢?


寰椎與樞椎所合拼起來產生的活動角度、幅度和模式(負責頸部的左右旋轉活動)都是最大和最複雜的,幾乎沒有一個脊椎可與之比擬。再者身體所有的神經線路,除部份副交感神經外,都必須經過它們才能與腦部聯繫,所以它們是容納最多神經線路的脊椎骨。除此之外,部分的三叉神經核中心和一些位於延髓下部的神經核中心都是受到頸椎第一及第二椎保護。這也是它們為何與腦部關係如此密切的原因。



頸一椎 寰椎,它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後弓和側塊組成。後弓上面兩側近側塊部各有一溝,稱椎動脈溝;椎動脈上行出橫突孔,繞過側塊,跨過此溝,再穿通環枕後膜,經枕骨大孔而進入顱腔。我們可以把大腦的功能想像成一部電話交換機,每秒中在身體的部位來回傳送數百萬的訊息,靠著這些訊息管理身體數百萬種功能以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而第一頸椎是人體結構中最脆弱的一環,同時也是負起傳輸大腦與身體雙向訊息溝通重責大任的樞紐,同時也是身體中最常移動的部位之一,並在頭部進行特別的動作及靈活運轉時支撐起頭部的重量。由於第一頸椎的區域是用來承受頭部重量,即使是很小角度的偏移都可能造成脊椎結構不平衡,這種失衡狀況會會在腦幹周圍產生壓迫、張力及壓力,讓大腦的訊息傳遞受到阻礙而失真,若不及時矯正,身體的某些部位在這種不正確的訊息指揮下運作,長期下來將會造成身體的退化 導致輕微或是嚴重的疼痛、抵抗力減弱或生病、器官功能失常、四肢的活動力減弱或完全喪失,最後導致難以診治的疾病。因此,『上樑不正下樑歪』要解決脊椎結構平衡的問題,最關鍵的樞鈕就在寰椎。


現在,我們舉一個頭痛的例子來說明頸椎上半部的機制。頸動脈緊貼著第一椎與第二椎,並在第一椎寰椎做出既迂迴又特殊的行徑(如圖二與圖五所示)。當第一及第二椎受創傷時,造成異位,則椎動脈會因而作出收縮反應,減少血液輸往腦部,使患者產生頭痛、頭暈或中風等現象。


 




 


       


 


另外頸部第三椎到第七椎所負責的是頸部的前後擺動。頸二椎與頸三椎各自負責頸部的左右搖動與前後擺動的轉接工作,令頸部活動能夠協調地、順暢地運作,所以頸二椎與頸三椎之間很容易造成異位。


綜合來說,生物電在脊椎的傳輸會有七個節點。若是脊椎不是呈現完美的S型,則脊椎會有異位的現象。若異位的位置恰好再這七個節點,則生物電會在節點與節點之間產生震盪,日積月累,脊椎的某一個節點會被異位,而反應其相對應的病症。這也是為何一開始的小小症狀,若未即時處理,到最後毛病會越來越多,根本就不知道治療的方向。而小小的七椎頸椎恰好有三個節點:頸一椎(寰椎)、頸三或四椎以及頸七椎接胸一椎的位置。


或許大多數的人都不相信,中國的道家早已知道頸椎與大腦之間的奧秘。道家練功修行者對頸椎的認識遠比我們現代醫學更早並了解其重要性。他們曾經研究探討過精神病患的頸椎問題。一旦觀音座出現異位,則此人眼神恍惚不定,甚至上吊,當發現病患有此症狀,其精神狀態就會異常。而所謂的「觀音座」,恰好就是頸三或頸四椎。巧合乎?非也,純粹是在修煉過程中,所領悟的醫理。


 


圖三、圖四及圖五分別代表頸椎與椎動脈、脊椎神經與脊髓之間的位置關係。而頸椎最頂端位置為腦幹中的延腦底部,脊髓液沿著延腦進入橋腦、第四腦室(旁為小腦)、中腦、第三腦室到邊緣系統的基底核、海馬回與杏仁核區域。


我們一定要先知道它們的位置的關連性,才能了解一旦頸椎異位的物理現象如何引發腦部一連串的生理反應機制,而導致心理或精神異常的現象。


下一節,我將對腦部的基本結構與各個腦部功能做詳細的介紹。這將有助於我們了解現代人頭病的原因。


 


 


2-2 腦部的基本結構


 


腦部是一個相當精微的組織,直到二十世紀末期,腦科學家對腦神經生理才有顯著的進展,並證實二十世紀初期偉大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關於精神疾病與大腦神經生理之間的關連性。近來不少腦神經生理專家開始討論腦部疾病 如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精神躁鬱症以及精神分裂等病症的運轉機制,透過腦部疾病的運轉機制研發新藥,降低腦部病變對人類所造成的危害。相信不久的將來,透過無數腦科學家們的努力與腦知識的傳播,我們可以更深入了解腦部對記憶、情緒、意識等機制的了解。藉以破除長久以來對精神疾病的恐懼,並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本節,我想對腦部的基本結構與各部位的功能做詳實的介紹。至於運轉機制則屬於腦神經生化的專業領域,如本文有需要而提及,只會約略提過。


腦部,分為四個部份:大腦(大腦皮質與邊緣系統)、小腦與腦幹(如圖六所示)。其中大腦皮質又分為額葉、枕葉、頂葉和顳葉四個部份;邊緣系統則可分為海馬回、杏仁核、胼胝體與基底核等。腦幹則分為延腦、橋腦與中腦。現在就這些腦組織做功能性的介紹。


 


2-2-1 大腦


 


大腦是腦中最大的部份。它像椰子那麼大,形狀卻像核桃凹凸不平(凹的地方叫作腦溝 凹溝越深,裂縫越多的物種就越聰明;凸的地方叫作腦回),顏色像生豬肝,摸起來像牛油。「大腦發育的最晚,但卻是到目前為止最複雜的部份,也是腦部進化過程中最後才完成的。大腦在8000年前哺乳類動物出現後才存在,哺乳類動物是我們溫血動物的祖先,因此我們亦稱大腦為哺乳類之腦。」


人類的大腦繼續演化,不僅保存了爬蟲類動物及哺乳類動物舊皮質的特色,但最顯著的不同是腦部體積和新皮質的出現,人類有的新皮質便有的理性思考的能力,讓他們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物。


人類的大腦掌管重要的功能有,闢如:語言、智力、記憶。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左大腦半球管右側半身的運動與感覺。而右大腦半球管左半身。而大腦的特殊地區又各有其特殊功能。如:語言中樞將聽到的語音了解轉成有義意的語言文句。左右兩半球有一為『強勢半球』,另一為『非強勢半球』。『強勢半球』就是:掌管語言、理解、讀、寫、算的大腦半球 通常是左大腦半球。非強勢半球功能較難清楚描述。它影響著創造力、空間感及藝術、音樂能力。兩半球又各分為四葉:、頂葉、顳葉、枕葉(如圖六、圖七所示)。


·         a. 額葉:為主要運動區說話、書寫)及高級智能(判斷、思考、推理、計劃)是所有大腦功能的總匯合,舉凡思考、概念的形成、計畫的執行,有意識的情緒上(人格、動機及抑制 : 忍耐、壓抑、禮貌、教養...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負責解決大部分抽象的問題。


前額葉腦區是人格的決定區,是較高智慧與創造力的來源。從人類大腦進化的角度來看,現代人的前額葉較古人寬敞和發達,而且人類的前額葉關聯區所佔的大腦新皮質面積比例較其他動物大很多,這是人類較其他動物高級的地方。


·         b. 頂葉:頂葉接受並處理各種感覺訊息,如:痛、冷、熱 、壓力、物體之型狀、大小、質材。各種感覺的綜合分析區在此區。並與語言、表達和情緒有密切關係。


·         c. 枕葉:負責視覺接收區及整合資訊,視覺空間關係知覺及視覺記憶形成區域。包含影像、過去所看到的經驗和感覺以及眼球運動等。


·         d. 顳葉:聽覺、味覺、嗅覺中樞,控制記憶力、語言理解,在腦部的兩邊接近太陽穴處。能儲存聽覺與視覺的經驗。




 



 


人類的邊緣系統主要是由低等哺乳類動物的古皮質和舊皮質演化而形成的結構組成的(大腦皮質是由新皮質形成,只有靈長類擁有),包含有視丘、扣帶回、海馬回、視前區、視額葉皮質、下丘腦與杏仁核等(如圖八所示)。它並非是大腦皮質的一個簡單的區或葉,而是包括了多個皮層和神經核團結構。邊緣系統主要功能嗅覺、內分泌、性、攝食、學習、記憶與情緒等,尤其是最後三項 學習、記憶與情緒。邊緣系統有兩個神經組織,即杏仁核與海馬回,前者關係著情緒的表現,後者則與記憶有關。


邊緣系統的其中一項作用是將日常生活中的體驗與七情六慾結合起來。情緒是我們生存的機制之ㄧ,感情使得我們對日常生活的記憶更加鮮明,讓我們牢牢記著孰可為、孰不可為。心理學 家路易斯 博士說:人類因為有了邊緣系統,你便得以區隔妻子和椅子間的不同。親子之愛如此,夫妻之愛也一樣。


人類腦部透過生物反饋作用達到愛情這個目標:我們首先透過感官得到資訊(看到自己的愛人),這些訊號會被送到視丘進行解讀,若大腦認為這對你是有好處的,那麼杏仁核便會將此訊息加上正面情緒標籤、加上情緒標籤的經驗,便由海馬體分析、記憶,當你再度看到自己的愛侶,重複接觸相同的刺激,海馬體刺激腦中膈及扣帶迴,它們刺激下視丘將腦內嗎啡(一種天然鴉片有止痛及產生愉悅感覺的功效)分泌入血液中。你的大腦認為愛侶對你有好處,每當你和愛侶共處便會覺得寧靜、放鬆,生物化學使你的人生更美好,而這種生物化質中最重要的就是稱為催產素的縮氨酸荷爾蒙。催產素讓母親對寶寶滿懷愛意,也讓我們對愛侶一往情深。


至於記憶方面,邊緣系統中的海馬回主司客觀事實的記憶,而杏仁核則對情緒意涵的記憶格外深刻。在大腦皮質中亦提及前額葉是主司思考、概念的形成、計畫的執行,所以亦主司操作記憶 解決問題而記住相關訊息的專注能力。


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遠方來人,海馬回幫你認出是屢次借錢不還的遠房親戚;杏仁核則提醒你他是個非常討人厭的傢伙;而前額葉馬上幫你思索,如何找個理由向他要債。


因此,一個人若是情緒穩重,前額葉的操作記憶強,則可從容應付手邊的所有工作。但是,假如一個人非常情緒化,則憤怒、焦慮等強烈情緒將會干擾前額葉維持操作記憶的能力,我們會覺得無法專心思考,影響我們的工作能力。


海馬回的功能不單是用來儲存新事件,它還有更複雜的功能。在事件發生後的幾個星期到幾個月內,我們的記憶會持續強化,這個過程稱為「穩固作用」。從動物身上發現,海馬回若是在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內出現損傷,就會造成這項記憶的喪失。然而若海馬回是在更晚的時間受損,就不會影響到這項記憶,可能是因為它已經被儲存在腦中的其他部位了。記憶的穩固作用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使我們有機會在記憶尚未根深蒂固之前,將創傷記憶做些改變使其緩和。


海馬回也能告訴個體自己身在何處,還有現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關係,並將目前的訊息與過去所獲得的其他記憶和經驗串聯在一起。因此,海馬回扮演經驗整合的角色。也許因為這樣,所以當海馬回受損或接收到反向電位刺激時,就會增加解離症的病徵。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對解離症的定義是「記憶、意識或身分認同崩解」。由此看來,海馬回可以告訴我們是誰,這個腦區若發生故障,會讓我們的自我意識瓦解,並失去記憶的前後關係,造成記憶間斷。最極端的解離病症是多重人格,此症病患會將不同片段的自己、記憶和經驗歸屬不同的身分。


海馬回的結構為片狀的翻葉體,它的功能如同漁塭的抽水馬達葉片,用來調控翻攪腦髓液的流動。腦髓液是提供腦部各個組織的養分與微量元素,它是由脊椎中脊髓液經腦幹到達腦部之後稱之。一旦海馬回的翻葉體無法讓腦髓液正常流動替換,就像魚塭若沒有馬達葉片的攪動,無法替換魚塭中的氧容量,將變成一攤死水,魚是不可能成長的健健康康,且數量也不會太多。同理腦髓液若沒有翻葉體攪動則腦內中的腦髓液無法流動替換,也會影響腦部的功能,海馬回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另外海馬回亦專司大腦的平衡,當神經活動太頻繁的時候,它會控制閘門,使進入皮質各個區域的訊息量漸少。反之,若訊息量不夠,大腦則會「反求諸己」,就現有訊息做合理的解釋。因為頂葉是掌管自己與外界空間定位的地方,因此頂葉後端活化不足時,會出現靈魂出竅與身體分離的感覺。顳葉是掌管物體辨識之處,該處活化不足會看到幻像。




杏仁核與恐懼及情緒反映相關。其主要負責的是對記憶添加好、壞、喜、憎等情緒意義。沒有杏仁核,所有的記憶都失去了意義,人或動物無法根據記憶對環境作出任何判斷。


杏仁核的運作也是自主的,雖然有意識可影響來自皮質,但這條路徑遠小於杏仁核至皮質的路徑,故情緒可產生動作或行為,也可使一個人在完全沒有意識的意志下轉身走開或衝上前去。


所以當杏仁核超越理智而掌握對身體的命令權,就會引發情緒失控,而任意發動戰爭。那為何人類的情緒力量會大且快到令人輕易喪失理智呢?由於杏仁核是記憶與意義的儲藏庫,而庫存的負面記憶越多,當杏仁核接受外來訊息時,立即發揮「保全公司」功能,從庫存記憶中尋找任何有關的不利經驗佐證,不問青紅皂白一律加以盤間,只為印證內心深層最原始的疑慮:「這正是我最厭惡、最恐懼的,又來了!必須痛加反擊!」此訊息點燃神經系統,通告腦部各主要部位包括賀爾蒙分泌、運動中樞、肌肉、消化系統等;另外腦幹也接獲訊息,使臉部呈現恐懼表情、肌肉僵硬、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減緩;同時肌肉隨時備戰,專注危機來源,由大腦皮質記憶系統抽出相關知識作為行動參考。


此外,如果杏仁核過度活化,甚至在媒外界刺激就自動興奮,引發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腳發麻…等現象,就有可能是恐慌症發作。以上這些都是描述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對人類情緒的影響力。


 


2-2-2 小腦


 


小腦位於腦幹上方、顱內後部、大腦皮質底下,為腦內第二大的區域(如圖六所示)。小腦可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兩葉之間由一蚓突相連。其外觀上形成大量小型皺摺,與大腦一樣可分為由神經元聚集形成灰質的皮質,及為神經神經纖維所組成白質的髓質兩大部份。


小腦主要是接受感覺訊號的輸入,也做出反應使動器能做出恰當的回應。早期研究得知其功能有維持平衡、無意識運動、意識運動和肌肉的協調等四項。小腦失常的徵候包括走路不穩、眼睛顫動、協調不良、迅速的交替活動和其他許多的症狀。


除此之外,近來在認知神經科學上的研究發現小腦在短期記憶、注意力、控制衝動、情緒、高等認知及安排計畫的能力上亦演重要且必須的角色,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小腦對感覺得影響可能更勝於動作的影響。


小腦受損的臨床研究更進一步證明小腦的重要性,美國麻州綜合醫院的 舒馬曼 醫師(Jeremy Schmahmann)發現小腦受損的病人在情緒控制方面有障礙,這些病人不分兒童或成人對於外界刺激不是沒有反應就是反應過度;其他的研究也顯示小腦受損的人在空間推理方面有困難,他們無法判別從不同角度看到的物體是否能相互吻合。英國雪菲爾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的羅得尼克森博士(Dr. Rod Nicolson)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小腦問題和讀寫障礙有關,讀寫障礙者和小腦受損的人在學習方面有類似的問題,研究發現讀寫障礙者的小腦活動較弱,因此推斷功能不全的小腦可能就是一個人無法順利拼音、閱讀、寫字的問題所在。


讀寫障礙不是唯一和發展不全的小腦有關的學習障礙。西元2002年卡斯提亞諾斯(Xavier Castellanos)及拉波波特(Judith Rapoport)與美國國家心智健康學會發現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小腦體積比一般兒童小,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通常缺乏衝動控制的能力,這是小腦發育不全的主要徵狀之一。和這項理論一致的還有,美國國家健康學會的葛夫漢(Jordan Grafman)與研究同仁注意到小腦有問題的人在注意力、衝動控制、工作記憶及安排計劃等心智功能方面也有問題。如果是這樣,一個小腦發展不全的人可能就有讀寫障礙、動作協調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等學習障礙;如果功能不全的小腦能得到正常的發展,很有可能許多學習障礙的徵狀都會減輕或是消失,例如短期記憶欠佳、缺乏學習語言、閱讀和寫字所須的能力、及注意力的問題。


 


2-2-3 腦幹與腦脊髓液


 


腦幹位於大腦底部,小腦的前面,連接大腦皮質和脊髓(如圖六所示)。它類似一個轉接站,在身體各部與大腦皮質間來來回回傳遞訊息。即是,所有往來大腦皮質與身體各部間的訊息,都要經過腦幹。而且,十二對腦神經也大多是由腦幹出來,它掌管嗅覺、視覺、眼球運動、聽覺、平衡感、臉部感覺與運動、味覺、吞嚥、舌頸肩的肌肉。腦幹又管呼吸、心跳及意識;所以腦幹又稱為「生命中樞」。


腦幹在細分為三個部份,每個部份所掌管的功能各不相同。它是由中腦、橋腦和延腦(又名延髓)組成。腦幹下端為延腦,其功能是控制心跳、呼吸、血流量、嘔吐與吞嚥及其他維持生命的功能(自律神經的反射中樞)。腦幹中間部份叫橋腦,控制眼球活動、瞳孔的放大與收縮以及呼吸調節中樞。腦幹上半部為中腦,控制眼瞼的活動、脖子和頭部的活動以及聽覺和平衡。


 


腦脊髓液(cerberospinal fluid, CSF)它是一種無色無味,像水一樣清澈透明的液體,是供給腦與脊髓的營養液體,就如血液循環於身體,供給組織養分一般,它的成分大約是血漿所含的三分之二物質,包括葡萄糖、蛋白質、電解質等等物質。


腦脊髓液是由位於側腦室與第三腦室中(如圖九、圖十所示),由微血管形成的脈絡叢裡滲透出來,先從側腦室裡分泌產生,經室間孔流出到第三腦室、大腦導水管、第四腦室,通過正中孔,側邊孔流入脊髓,向下流注到馬尾處再向上回流,再經脊髓、腦,最後回到頭顱裡,由硬腦膜形成的矢狀溝或橫狀溝中的蜘蛛膜粒裡的微血管叢,再流回靜脈。但是有一小部分的腦脊髓液會經由顱神經與脊髓神經周圍的小管,進入淋巴液回到靜脈。腦脊髓液在成人的腦與脊髓中大約有150-180㏄,事實上每天有400-550㏄腦脊髓液可以從脈絡膜叢濾出,循環於腦、脊髓。


從上述可知,腦脊髓液的功能除了提供腦和脊髓營養外,它還可以排除腦與脊髓的廢物。再者它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中樞神經系統 腦和脊髓,消彌由外力衝撞導致中樞神經的震盪力,也就是說充當腦和脊髓的緩衝物質。


如果腦脊髓液循環不良,甚至其中的管腔有所阻塞,則不新鮮的腦脊髓液會堆積,而整個腦就泡在不新鮮的腦脊髓液中,如此人必然會產生昏沉的現象且思緒無法清晰。一旦腦脊髓液不能順利由小孔送去循環,則會產生逆流,積滯在腦室內,腦室就會像「水袋子」一樣灌得漲滿,壓迫腦子,而腦殼又是不能伸縮的硬殼子,故一時之間腦子外受限、內加壓 輕微會有腦壓升高的問題,產生頭痛、頭昏、想吐、全身功能變差等症狀。嚴重的話會造成腦室擴大,壓迫到腦,腦會萎縮,而形成臨床醫學上所稱的「水腦」。


除了腦脊髓液循環不良之外,還有一種腦脊髓液外漏的現象。一般可以看到的病症是經常性的流鼻水,這些鼻水不一定就是鼻涕,如果是清澈透明的鼻水流不停,味道嚐起來還是甜甜的,要小心可能就是腦脊髓液鼻漏。


腦脊髓液外漏常發生於頭部外傷、鼻部手術後或是突然打噴嚏、咳嗽、突然用力的情況。腦脊髓液外漏若沒有加以治療,可能會導致頭痛、腦膜炎、化膿性腦炎,嚴重者甚至導致中風、死亡的病例也有可聞,因此絕對不可輕忽正確就醫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易霖ok  的頭像
    易霖ok

    易霖的部落格

    易霖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