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手腕僵硬嗎?
想必大家都有這種經驗:電腦打太久了,不單眼睛很不舒服,連手指和手腕覺得僵硬。若是在冷氣房中,手指不單僵硬,還冰冰涼涼的。也有一些電玩族因為長時間握著滑鼠或操控桿,同樣地會有上述這些狀況。

我們都知道同一個姿勢不應維持太久,否則難受的是自己,可是有時太過投入就是沒辦法每個小時休息十分鐘。這個時候就要靠空時多動動,才能舒緩這種不適。
手腕與手指的瑜伽
在瑜伽之中,當然也有一些體位法,讓僵化的手腕舒展開來。

桌式就是一個例子。我們面朝上的坐在地上,之後將雙手置於臀部的後側方約一個手掌處;兩旁腿平行,腳板與臀同寬且平行,再慢慢將臀部抬高到臀、膝與肩同 高。此時肩膀在掌正上方,腳掌在髖骨正下方,手掌與腳掌都是互相平行的。從側面看去,就像是個四隻腳同高、桌面平平的桌子。

在做桌式時,您可將兩掌都朝臀部的方向或是兩掌均朝反方向,平貼壓牢在地,不管哪個方向,都因兩掌下壓的關係,強力延展腕關節,並讓手指平展開來,對電腦腕和琴鍵手的症狀都有減緩的作用。

橋式也是一個將兩手用力壓牢在地來支撐上半身體重的姿勢,它與向下看的狗一樣,都有相近的特性,除非是您的手腕已經惡化到需要經專業醫生來復健,否則用這些姿勢來保健手腕和手指,是不錯的選擇。

若是沒有場地做這些體位法,您在等公車或是辦公室,同樣可以做做手腕運動。在空中用力抓抓十指,練練雞爪功,對活絡指關節很有幫助。手腕輕輕地順時針和逆 時針繞繞,可放鬆腕部關節。另外,可用力將十指朝前地壓在桌面,若是將兩掌打開與肩同寬且置於兩肩的正下方,十指伸直的效果更好。

十指朝前的動作做完,可轉過來,讓十指朝著身體、手肘內側翻轉朝前,兩手打直地直壓在桌面或地上。這個動作不僅可活化手腕,更能因為翻轉手肘的關係,也扭轉到上手臂的二頭和三頭肌,讓手臂緊實。

接下來,您還可試試:把手掌翻過來朝天,五指朝另一隻手,伸直手臂的置於肩下,同樣是壓在桌面或地上。您可同時兩手做這個動作,或單手單手的輪流做。

老實說,因為手腕是我們很少運動到且頗脆弱的部位,所以做這些動作,都不太舒服。可是,請您確認,您沒有扭傷手筋而只是因為少做這些動作引來的不適而已。
手腕有力能幫助做手臂平衡動作
多做上述的腕部動作,除能活絡腕關節外,告訴您一個小祕密:想要做好包括烏鴉、手倒立等很多手部平衡的體位法(Ashtanga Yoga中有很多只用兩掌把身體重量撐起的平衡式),除了手臂要有力、腹肌夠強外,手腕也要能撐得住身體的重量才行。Monica可是花了一上午 2,000元才學到這個小絕竅的喔~

因為做了上面提到的手腕運動後,我發現自己更能撐牢在地上了。您或許沒有做到手倒立或是烏鴉這些動作,但只要試試向下看的狗,就會發覺手腕有力後,撐在地上的兩手更能貼牢在地,更能把重心推到臀部上,做向下看的狗就愈不費力了。    











第二次大熱潮
運動世界也有流行性!不可諱言的,瑜伽這幾年因為演藝紅人史汀、瑪丹娜等人帶動風潮下,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又展開一波驚人的流行熱,到底這股熱潮會流行多久?會熱到什麼程度呢?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吧~有人研究,每25年瑜伽就會捲土重來,狠狠地流行一次。上一次的瑜伽熱可能很多六年級七年級的朋友都不知道了,因為發生的時間就在 1960年代末到70年代。那時的歌壇炸子雞披頭四也是推波助瀾的人物,在他們的引領風潮下,很多歐美人士開始到印度、西藏等地取經。那時投入學習的年輕 人,現在轉眼也到中年,很多目前所謂名師級的白人,幾乎就是那時被瑜伽吸引,進入這個世界且沒有離開過的人。

瑜伽現在有多熱呢?我先不說流行多年的歐美國家好了,在亞洲各國,大家也都紛紛投入瑜伽的學和教的國度裡。在香港、台北、上海等各大都市,不但天天都有新 瑜伽教室開張,也天天都有各式各樣的「瑜伽新聞」。藝人好像一定要出來表明她靠瑜伽瘦了幾公斤,甚至紛紛出書教人做瑜伽。

這還不夠,有很多所謂的「師資班」還讓沒有經驗的人在短短一個月內成為老師。我就看過一則新聞,說大陸一級和二級城市的瑜伽熱,就有一些師資班一批批「製造」出速成老師,引發出一些問題已引起管理當局的重視了。
異想瑜伽的世界
那有人會問:這波瑜伽熱會流行到什麼時候?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現在大概已經爬到山峰了;有人認為還會持續個十年二十年。

前陣子,我在一本英文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寫得很有趣。作者以科幻小說的寫法,想像2030年美國的世界。作者異想說:那時美國總統到大衛營休假時,一定 會安排專屬的瑜伽課程。而他國的總統想訪問美國總統,也會選擇到大衛營的瑜伽教室見面,談完後大家一人一間教室練習熱瑜伽。

還有呢,作者幻想2030年時紐約的街角有很多像現在東京街頭的小小「氧氣吧」。只是那時匆忙的都市人衝進「瑜伽吧」不是為了一小罐氧氣,而是為了很快地做一節體位法或靜坐,好讓自己趕快恢復元氣,再趕下一個行程。

說到為緊張的人們除壓,作者認為,以後各大機場會有一個角落是專供過境旅客使用的瑜伽教室,就好像現在淋浴間等設備,都是希望旅客在長途飛行的空檔中,能稍稍地放鬆一下,好讓他到達目的地時神采奕奕地拜訪客戶或馬上旅遊安排。

以上的異想,現在聽來有點像天方夜譚,但我覺得有些預言或許可能成真呢~





體位法中的幾個主要呼吸法
瑜伽的呼吸法很多,我之前電子報曾略略提過。不過,在體位法之中,要用什麼方法呼吸呢?

一般來說,初學者在做動作中,可採用自然呼吸法。吸和吐都以自己需要換氣時為主,不一定要照老師的口令來換氣。主要的目的是讓初學者能先熟悉動作,並學會 在體位法中放鬆,而不要一會兒跟動作一會兒跟換氣,手忙腳亂地做得很緊張很喘。等動作差不多熟悉了,可以跟上老師換氣的步伐,把吸和吐氣拉得深一點。

另外兩種比較常配合動作的呼吸,一種為腹式呼吸法。另一種為無伽印(Ujjayi)呼吸法。腹式呼吸當然可以平時或是靜坐時採用,但在體位法中,用這種直 接深吸氣到腹腔的呼吸法,有個好處:在一些動作,尤其是扭轉式和俯臥式時,能用腹腔呼吸的推進力量,幫助按摩內臟。比如,扭轉時把腿抱近腹部,透過腹式呼 吸法,小腹吸氣時會凸出,腹腔用力推靠近的大腿,就像是給自己做深度腹腔按摩似的。

而Ujjayi呼吸主要用在Ashtanga Yoga這個派別上。Uyaayi呼吸的特色是把氣吸進肺底的橫隔膜,整個肺腔向凸出,吐氣時肺腔明顯消氣下去。這種呼吸再配合氣體進出喉部,按摩聲帶發 出低沈的像海潮般的聲音,更能按摩位在喉部的甲狀腺和副甲狀腺。Ujjayi呼吸很強調擴大肺活量的功能,即使在做跳躍動作(比較會喘氣)的 Ashtanga Yoga時,都要保持呼吸的深長和穩定。
腹式呼吸會讓小腹凸出嗎?
瑜伽同好大欣最近又來信討論了。他說,有人問他「練瑜伽會把腹部練大嗎?因為在別的瑜伽教室看到老師小腹都很大?」他覺得很不可思議。我也很有同感。怎麼?什麼時候練瑜伽會練成大腹翁和小腹婆啦?

就拿腹式呼吸法來說,不論在平時或動作中操練,有個很重要的重點是:吸氣時固然因為氣入腹部,小腹會微凸。但吐氣時,一定是從腹部把氣擠出來,小腹一定是 收緊的。古時老祖宗叫這種呼吸法為「丹田呼吸」,就是因為氣是吸進丹田,再由丹田用力把氣吐出。一吸一吐之間,丹田都是有力地控制著,因此愈練丹田愈有 力,能量也愈強。有的人會配合吸氣,略略提肛;吐氣時再略放鬆。

因此,再怎麼說,腹部也好,丹田也罷,都是透過這種訓練,讓腹腔更有力地。若是只注重吸氣的力量,忽略吐氣的動作,等於只做一半,也難怪腹部會愈練愈大、愈鬆喔~
Ujjayi呼吸大量燃燒氧氣
若是您練Ashtanga Yoga一陣子,發現自己不但沒有變更結實,反而變胖或是腹部變大,那表示您可能沒練對喔~

先不談別的,單是這種大動作、重肌力和心肺功能的瑜伽,一個半小時做小來,包準讓您在室溫下流的汗不比Hot Yoga少。與Hot Yoga不同的是,我們是燃燒本身的熱量,才會流那麼多汗,而不是靠外來暖氣造成的。所以,正常情形下,Ashtanga做完不大吃大喝的話,瘦下來或變 結實是很正常的。

Ujjayi呼吸的氣只吸進肺腔底部,但做動作時,隨時保持腹腔緊縮的狀態。所以腹部也是非常緊實有力的。此外,套句我的老師說的話「做Ashtanga 時,氧氣是我們能量的來源,只要每個吸和吐氣做得完全,並不覺得累。而且,做完後並不會想要進食」我個人的經驗是,儘管在Ashtanga 之前沒有吃什麼食物,經過了這樣高難度的一個半小時後,真的不覺得餓,反而覺得通體舒暢。多半要等到一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後,身體才會告訴大腦自己需 要補充血糖。

不論是什麼吸法,都請記住,保持吸和吐儘量等長,腹部一定是結實有力地跟著運動,這樣才不會瑜伽練了很久,身體各處都嚮實了,腹部反而鬆垮垮的喔~



















可以簡單也可以很難
相信曾做過瑜伽的人,一定做過拜日式。也相信,有過多年瑜伽經驗的人,會做的拜日式不只二、三種,可以從其中衍生出非常非常多的變化。從我的經驗來看拜日式,它是最基本的,但卻也是最重要的,也是我每天練習樂此不疲的動作。

為什麼呢?一套拜日式是由不同的體位法組合而成的,包含至少八個姿勢,每個動作都巧妙地和下一個動作連結起來,所以單是做一次拜日式,就有一氣呵成完成一組動作的感覺,就像是打了一套氣功一樣。

而它組成的個別動作,可以用最平實的,例如:蛇式。也可用難度較高的動作:鱷魚式。對初學者來說,可以選一整組都是入門級的動。對於想挑戰較高難度的人,拜日式也可以做得很難,說拜日式是難度上下空間最大的組合,一點也不為過。

也因為拜日式可以做得很簡單,因此,它可以當成暖身運動。做過Ashtanga Yoga的人就知道,在Ashtanga之中,沒有「暖身」的,一開始就做五組拜日式A(本電子報討論區有「拜日式A」的討論內容),就是透過它來活動筋 骨,接下來才做一系列比一系列難的動作。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您沒有空,但又想動一動,可以選擇拜日式中的簡單版本(坊間每本瑜伽書都有圖示和說明,您可參 考),只要連續且重複地做五、六次,相信可以讓您開始流汗,肌肉和呼吸都有運動的感覺了。
為進階動作舖路
可別人看拜日式,只要紮實地做好每個細節,未來在做進階動作時,會較易上手。以向下看的狗式來說,它不只是把臀部推到最高點而已(拉長背肌),還要想著把 腳跟穩穩地踩向地面(拉長腿肌),更要學著如何把手掌牢牢地貼地地面上,好正確使用手臂肌肉。我的經驗是,我們平常不知如何將兩掌平貼地上,像吸盤一樣吸 牢地面,向下看狗是最好的訓練動作。只有能將兩掌貼牢地面後,往後的鱷魚式、烏鴉式等進階動作,才能做得平穩不吃力。

向下看的狗拉長的後腿肌,在前彎系列的動作時,就顯出功力來了。凡是前彎動作做得好的人,他的腿後肌一定可以拉得比較長,再配合髖關節的放鬆,就能不那麼費力。

而蛇式或向上看的狗,(前者較易。兩者的差別在於大腿是否貼地,若未貼在地上,且兩腿到腳趾全用力拉長且撐在地上,就是向上看的狗)看來只是一個兩手撐地 頭向後仰的動作。可是,做蛇式或向上看的狗時,要開胸並把兩肩轉向後夾緊,可訓練到我們胸肌的肌力與彈性,對於未來做一些後仰的動作如:駱駝式、弓式等, 都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做蛇式也把腹肌和前腿肌拉長,蛇式做得愈標準愈不吃力的人,在做船式一定也比他人來得容易。
只有勤字一訣
我只舉向下看的狗和蛇式為例,說明拜日式對未來動作的紮根意義。所以,初學者不要覺得老在練拜日式很無聊;進階者更不要覺得自己能力好,不再練基本功了。基本功就像所有的事情的根基一樣,只有練得很紮實,從中得到樂趣,才能穩穩地邁向下一步。

對於想練好拜日式的人,我只有一句話送給您:「多練,並仔細體位身上每個部位的反應」。如果沒有帶著一顆敏銳的心在做拜日式,因為它太平實不起眼,又做太 熟了,很容易會流於行禮如儀,就失去每次從中間學到新東西的成長了。相信您每次都留意每個細節,就會注意到很多有趣的事在發生,或許比追求更難更複雜的體 位法更耐人尋味呢~
















大休息式的重要
有天,朋友問我「瑜伽最重要的體位法是哪一個?」我告訴她「每個體位法都很好,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大休息式。」她覺得很訝異。她以為得到的答案應該是肩立、倒立…這些動作,沒想到卻是一個最不起眼、常常被忽略的休息式。

我的解釋式:不管您做任何派別或是多少的體位法,瑜伽在體位法的精神都差不多,都是希望經由身體的伸展、扭轉或擠壓來刺激心跳加速、加快新陳代謝,以及活 化內臟等等。在做了幾十分鐘的體位法後,我們的肌肉、骨骼、器官和腺體,都達到一個程度的興奮,若是沒有一個完整的收功,可能會讓我們身體和心靈處在不當 的興奮狀態,輕者可能覺得睡不著,重者可能會影響部份內分泌。

瑜伽一個講究平衡的養生法,當然不能坐視不管。因此,大休息式是讓這些器官、腺體和肌肉得到充份休息,並慢慢回復平衡的好方法。經由靜靜地躺或坐著休息幾分鐘,能把剛剛刺激的全身再度放緩下來,好接下來我們日常生活。

經過我的解釋,朋友似乎懂了。但她又問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做瑜伽就是要活筋鬆骨,加速新陳代謝,為什麼還要把加速的感覺放慢呢?」她的話聽來有道理,但瑜 伽的目的就像太極等很多保養式的運動一樣,我們不求迅速神效,而是希望每天一點點,持之以恆地達到改善健康和放鬆的目的。也就是說,假設目前的體能狀況是 50分,每次增加5分再減緩3分,這樣一次一點地前進,看來踩煞車是多餘,但卻是很重要的保養之道。
大休息的方法
如之前提到,大休息可坐可躺,可俯臥也可正躺,甚至可側臥。姿勢不用一成不變,重要的是,找個可以舒服且全身放鬆的姿勢,把呼吸放慢放勻、身上的肌肉和筋骨全鬆下來,並在那個體位維持幾分鐘即可。

有的老師會在大休息時,用口述的方法,告訴學員如何放鬆,有的則完全不出聲,讓大家自己進入真正的休息狀況。我的經驗是,初學者很難真正體會什麼是放鬆, 他以為自己是在休息,但肌肉仍在緊綳著,或是姿勢不對,心跳仍沒放緩下來。所以我在大休息開始時,會大略地說出幾個重點,好讓學員有個方向遵循。但接下 來,大半時間我會留個學員,不再一再說話或走動,好讓他們靜下來。

有的老師會細心地在學員大休息時,調整學的姿勢,甚至幫他們簡單按摩一下,對進入休息方狀態也有助益。

有人會問,大休息一定要在整堂課結束後做嗎?不一定。有些比較難的動作之後,緊跟著一個嬰兒式或是躺下的休息,只要短短幾十秒,也會有回復的效果。有的派別非常重視大休息,幾乎每個動作之後,都會讓學員大休息數分鐘,讓每個動作的能量都歸零,再重新開始。
睡著了怎麼辦?
有次下課,一位學員不好意思的問我「我在大休息時睡著了,這樣對不對?」我在初學階段也有這個經驗。在被老師「操」的手腳發軟後,只要一躺下來,沒多久就睡著了,到全班同學都起身了我才醒來。為了這事,我也問過我的老師。

  老師說,剛學瑜伽時有這種現象很普遍,沒有什麼對不對。但等時日一久,我們在大休息時會進入一種身心分開的現象。就是身體是非常舒坦地鬆弛下來,但精神仍 是清醒的,雖不是那種緊張或興奮的狀態,可是我們在精神上不會隨著身體的放鬆而進入睡眠狀況。不知各位是否也有類似的感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易霖ok  的頭像
    易霖ok

    易霖的部落格

    易霖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