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誰不想永保青春?
雖說練瑜伽有很多很棒的目的,像是追求身心靈平衡、讓自己的心靈從俗世的苦難中抽離,達到永恆的喜悅的最高目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誰不想透過練瑜伽達到身體健康、永保青春的目標呢?

是的,即使是有大智慧的上師們,也是要練習一些傳統的、基本的方法,讓自己的體能狀況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何況是我們升斗小民呢?

最近在研讀一本好書Hatha Yoga Pradipika(直譯成中文是「哈達瑜伽之光」的意思)。這本書真是經典中的經典,難怪一直被很多瑜伽愛好者列為必讀之書的首選。可惜的是,它是一本 近達700頁的英文書,書中有一些不常用到的名詞,看這本書,說實在的,並不容易。真希望哪一天有人把它忠實的譯成中文,那就有廣大的愛好者受慧了。

書中提到的精華太多,容我有機會再一一和大家分享。今天,Monica想與大家談的是「抗老化」(reverse the ageing progress)的呼吸法。
太棒的呼吸法
這本書在呼吸法上,沒有提到太多動作與花樣,但是我喜歡此書的原因是:它的動作不多,但每個都寫得很深入且很有效。以呼吸法來說,書中一直強調要將氣從左 脈與右脈擠進中脈裡,並與一些動作的配合,更容易能喚醒身上的靈蛇(Shakt也就是Kundanili)能量。

還記得Monica在去年11月曾寫過一篇「瑜伽的五行之氣」的電子報嗎?其中提到印度人認為我們有五種氣在身上運行。分別是:Prana之氣,它是從橫 隔膜到喉嚨之間的氣。Apana之氣,是從肚臍往下流動的氣。Samana之氣,是肚臍到橫隔膜之間的氣。Udana之氣是從喉嚨到頭頂流通之氣。以及 Vyana之氣,遍佈全身之氣。

在古老印度瑜伽大師眼中認為,這些氣體平時在身體上流竄,若相要讓身體達到更大的效能,也就是抗老化的話,就要相反運做這些氣流方向。而且有方向的控制它們。換句話說,原本向上的氣流,導引它往下,應該是向下流動的氣,則讓它往上。而且讓這些氣、能量都朝肚臍集中。
雖很好,但初學者不宜
這讓我想到,中國的氣功中,也非常重視丹田之氣,認為只有把丹田練好了,才真的練好氣功。

要怎麼讓上述的氣流往肚臍集中呢?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首先,可採蓮花盤或單盤,上半身挺直,在深吸一口氣時,把下巴抬高向天。然後閉氣,閉氣的同時把 下巴壓到鎖骨上(Jalandhara Bandha),再把位在肚臍與會陰之間的Moola Bandha向上提起,位在肚臍的Uddiyana bandha也同時向內向上提。兩手則伸直放在兩膝上,讓食指與大拇指互扣。

等到完成閉氣,要開始吐氣時,再緩緩把頭抬起回到原來位置,再把Moola與 Uddiyana Bandha放鬆。如此可來回做三回合。

據說,從小練這樣的呼吸法,真的可以永保年輕。即使我們已有年紀才開始練,都能有不錯的助益。可是,我建議初學者先不要急著練,因為這三個Bandha在 哪兒,初學者可能都還不清楚,更別說要與呼吸配合著動作來做。若要學,可請問老師是否知道這種同時練呼吸與Bandha的方法,再跟老師練比較安全喔~




專注力的訓練
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共同的經驗:當我們看著眼前一件事物,有時候是發呆,有時候是在想其他的事情,雖然看來我們很專注的在端詳一件東西,但事實上,我們的心卻不在那上面。

今天Monica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凝神與收攝。所謂凝神(梵文為Dristi)也是凝神看一樣東西,那我們不是看著它發呆,也不是看著它想其他事情,凝神看它只為了讓心定下來,往內走到心靈更深的裡層去,也就是收攝、內斂自己的感官到心的底層去。
在動中求靜
在瑜伽的體位法中,不是讓我們一直留停在一個姿勢的,所以您可能會問「在動的情形下,要怎麼凝神呢?」

其實,如果您注意的話,每一個體位法一定有停留的最佳位置,而且我們的眼神不是左右看同學,或是看老師是否做下一個動作了。而是要看那個動作的定點。比 如:在勇士II我們一腳前一腳後的把骨盆完全打開,兩手也與肩同高的向兩邊打開,這時我們的眼睛不是看著與上半身同一個方向,而是應該轉過頭來看著前手的 第三隻手指指尖。

在我們看著指尖同時,要把心凝注在那個點上。也就是從別的動作換到勇士II後,一把體位法就定位,眼睛與心思也同樣的定位好。眼球不亂飄、眼睛好像只看見指尖那樣專注,心裡的雜念自然會跟著沈澱下來。

這種凝神法在一般的派別中沒有特別被強調,但在最近開始流行的Ashtanga Vinyasa Yoga卻很重視。做過Ashtanga Yoga的人都知道,我們光是應付跳躍式的動作與呼吸,常搞得手忙腳亂了,可是在短短的五個呼吸停留中,卻還要把眼睛定在或許是鼻尖、或許是指尖、或者是 第三眼處。那真的是難上加難。

而這樣在體位法中的凝神的練習,就為了訓練我們收攝感官。當我們把習投射在外的感官與心,都收攝起來,像是把散了一地的豆子慢慢撿回罐子。在撿的當下會覺得不容易,可是當我們習慣不把東西無目的拋在外頭時,有豆子撒出來,當然要把它們裝好囉。
收攝感官的重要
最近重讀「正念瑜伽」讀到一段關於收攝感官的描述,我覺得寫得很有意思。作者說,在最早評論「瑜伽經」的著作「論瑜伽」中寫著「如同女王蜂安定未來後,蜂 群也會隨之安定。同樣的,當意識受到控制後,感官也隨之控制下來」

身為現代人,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在禪修、靜坐上,但是我們同樣要儘量練習如何收攝感官。除了在體位法中的停留、凝神時讓心往內走,收攝在一個定點上之外,平時也是可以時時練習的。

不知各位有沒有聽過,當靜坐到一定程度後,人會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進入定的狀態。那個定不見得是一直坐在原地不動,而是即使我們在行動中,也是保持著一顆心往內看的。

若是您覺得這種說法太抽象,可以試著在我們吃飯、行走或做一些日常瑣事時,帶著一顆穩定的心,時時去觀照自己內在的狀態。可以從外在的練習開始。比如:在 行走時仔細體位每一個步伐之間是否都相同?是不是左腳與右腳出力方式都一樣?腳的落點是腳尖先落地呢?還是腳板或腳跟?腳有沒有提起來?…..

把心先定在自己的身體的某個部位,已經是收攝感官的第一步了。當我們時時練習後會發現自己「愈來愈往內走」體會心靈的變化更多,此時外在的花花世界對我們的吸引力就愈漸減小了。











台灣和外國老師的不同
現在學瑜伽可多年前的我們好命。在教室、老師與派別的選擇,都比以前多很多。因此只要朋友間打聽一下,大概就可以知道哪個教室的哪位老師教法如何。

當然,因為外籍老師的增加,我們接觸到很多以前沒遇過的教法,所以覺得很新奇。也因此,我們在不同教法之間,有不同的體會。

有人會認為外國老師教的好。因此老師動作做得漂亮、講解又仔細。所以常會挑外國老師的課來上。當然,也有很多人喜好台味,單是語言沒有障礙,就讓學員覺得比較放心。

若是您有機會瀏覽外籍老師的資歷,會發現有很多人都是從很年輕就開始接觸瑜伽。有的人二十來歲瑜伽就教好幾年了。可是,台灣的老師平均開始的年紀比較長,接觸瑜伽的時間一般來說也沒那麼久。
文化差異
想當初,我大學剛畢業時,室友拉著去上過一次瑜伽課。上過一次,我就跟自己說,「等我到四、五十歲再來上吧!」因為那時我看班上同學都是這個年紀的媽媽, 老師年紀近六十,所以覺得好像這個活動是比較靜態的、屬於熟齡的人。

但在國外,不要說印度了,即使在西方國家,瑜伽風行的早,而且派別和好老師也多。幾十年前印度大師都往西方教學了,因此西方人很早就能接觸到瑜伽的理念和體位法,也不會刻板的認為瑜伽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品,因此早早開始學,甚至年輕時就多次負笈到印度取經的,所在多有。

這些西方人接觸好老師多了、學得久了,自然能發展出他們個自的風格。相較之下,台灣過去的瑜伽環境,相對較保守,也較單一,出現令人耳目一新的老師的比例,好像就比先進國家少一些了。
東方優勢
不過,我對台灣老師是很有信心的,再過五年十年,台灣老師可以在質與量上,都不遜於西方老師,甚至多所超越也不一定。

為什麼Monica有這樣的樂觀呢?第一,瑜伽出自印度,東方的哲學與西方差異很大。要一個西方人去深刻了解不激進、寬容、愛….這些理念,會比我們東方 人難的多。畢竟他們出身自一個「物競天擇」的環境,他們自小就認為競爭才是生存之道,與東方哲理差距大。相反的,身為受儒、道影響很深的台灣人,要接受這 些瑜伽想法,並沒那麼遙遠。

我們對於一些眼睛看不到的,抽象的事物,比較能理解與接受。像在中國,有中醫和氣功的風行。在印度就是Ayurveda及瑜伽。但是西方人的教育是「眼見為憑」、「唯物觀」,要他們相信眼睛看不到的東西,是比較難的。

再者,在體能上,西方人普遍愛吃肉,喜歡跑步、重量訓練等運動,本來就較容易使肌肉緊綳。相反的,位在東方的台灣,並不會特別強調高蛋白質的飲食,也較不會刻意把自己練得肌肉一塊塊,在學習體位法上,占了一些便宜。

還有,台灣人普遍還有吃苦耐勞的優點,也很勤勞、肯學,對學習新事物常有很大的熱忱。因此在不論體位法或是靜坐、呼吸法的練習,都可以全心投入,進步自然快得多。

加上現在年輕的一代也是二十來歲就開始練瑜伽,我見過一些年輕且優秀的老師,不斷的虛心學習,相信再過個幾年,就能成為很有經驗且很好的老師。不但不輸給西方老師,或許那時西方人還要找台灣老師到歐美開課呢!

台灣老師們,加油喔~











瑜伽第一課
大家學瑜伽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對自己柔軟度的考驗。有人天生就肌肉、結締組織和軟骨等處都很協調,因此即使是第一次做前彎,都能輕而易舉的完成。但很 多人沒那麼幸運,因此上瑜伽課變成和自己的肌骨柔軟度大做戰,甚到奮戰多時,都達不到自己滿意的水準。

柔軟度重要嗎?為什麼不管什麼派別的瑜伽,都重視它呢?就連盤腿靜坐,也都需要很好的柔軟度才做得到,更不用說傳統的什麼拜日式、犬式、三角式…幾乎所有的動作一定或多或少都與柔軟有關。

柔軟度當然重要,訓練我們的柔軟度可以讓因缺乏適度運動造成全身肌肉僵硬的我們,得到一些緩解與放鬆。在肌肉、關節與結締組織運作之際,我們釋放很多深藏在身體與心理的壓力與不適,還有打通阻塞的經絡。因此適度的拉筋能讓我們覺得清爽且愉快。

還有,在拉筋的痛苦過程中,我們學習面對不完美的自己,原來我們是這麼的僵硬,要不斷不斷的練習,才有一些些進步。而且我們得忍受肌肉與關節延展帶來的些許疼痛,以及做完後仍舊酸痛的感覺。下次面對自己的缺點,還是得向它臣服,還是得重新來過。

這種不斷忍著痛的學習過程,鍛鍊出瑜伽練習者肉體上比較能忍痛,而且心理上比較沈靜的另一個優點。
鬆才能通
不過,我看很多人咬著牙苦練拉筋,甚至練到肌肉拉傷或筋拉傷…,真是不忍。其實,柔軟度的練習也是有方法的。首先,要在對的位置上才能更好的延展,否則猛拉猛拉的,很容易受傷的。

比方說:想要兩手在背後合十,就先要把肩膀往後方轉動,讓兩片肩胛骨儘量靠近,也就是把胸部往上拉且往外推出去,此時才能去做背後合十的動作。沒有把肩膀轉到正確位置,而是兩肩往前傾、僵硬的情形下,硬要做背後合十,可能儲造成上臂肌的拉傷喔~

另外,要練柔軟度一定要先學會放鬆。您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放鬆的情形下還能做動作嗎?我以剛剛舉的背後合十的例子來說明,若是肩膀一直很僵硬的話,是很難 轉動兩肩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跟自己說「把肩膀鬆下來,輕輕的轉動它們。」您能想像若是在很僵硬的情況下硬拉或硬折會變成什樣嗎?那就想想硬梆梆的筷子是 如何被折斷的吧!!
學瑜伽也要懂得放鬆
打過太極拳、練過氣功的朋友一定常說一句話「鬆則能通」。是的,這是中國人的哲學,凡是硬著來,只有玉碎而回。若是能給自己一些空間,一點緩衝,就能創造 很大的不同。瑜伽也是如此,不管是柔軟度或是肌力的訓練,其實都根基在放鬆的情形下完成的。

尤其是當您遇到高難度動作時,千萬不要以征服的心態來做,最好以謙卑、放鬆的心情來進行。若是能從心理層面來面對,會發覺自己有很大的改變喔~






套句老子的話「靜中靜,非真靜。動中靜,是為真靜」。與大家共同努力。~













難得看到好的人體解剖的書
利用有限的空檔,有天在書店中東翻西翻,被我找到一本「人體解剖生理要旨」的書。這本書薄薄的,一看就知道是幾十年前的版本,但書中內容讓我如獲至寶。心中不禁發出「啊~這就是我在找的書」。

我在找既不會太難懂但又很實用的人體解剖的中文書很久了。相信有一些朋友手上已有一本、兩本這類的書。但心中一定有個感想:這些書都是教科書,不但讀來硬 綁綁的看不懂,即使生吞活剝的K下去,也是過眼就忘。因此每每看到這樣的書,我都發愁。一直在想「怎麼沒有那種給一般人能看得下去的解剖學的書呢?」

我找到的這本小書就是符合自己的願望:不用太繁雜的醫學用語,用最言簡意賅的文句,以及一些蠻實用的例子,讓我們對人體的肌肉、骨骼結構,還有常常犯的毛病如何排除,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我想,這麼實用的書,當然要分享給更多的朋友。按著書上的電話,我終於找到出版社,把他們手上的庫存書一口氣買光。說是買光,但事實上只有二十多本, 因為數量實在不多,在上次Judy老師的「與健康的脊椎共舞」活動中,都賣光啦~真是抱歉!但Monica若再找到相關的好書,還是會介紹給大家的。
人體基本結構
在那本精簡但五臟俱全的書中,我得到一個最大的心得就是:上帝造人用心良苦,但是我們不了解祂的旨意,才會讓自己「誤用」很多結構。

比如:人體中關節最靈活的地方,除了腕關節,就屬肩關節了。可是上帝在設計我們的時候,膝蓋和腳踝都只有一個方向可以活動。膝蓋只能屈和伸,腳踝也是只有勾和伸兩種動作而已。

為什麼老天要這樣設計呢?那是要讓人類兩隻腳很有力的支撐我們的上半身,且能快速逃避敵人的追趕;而上半身則能很靈活的抓取獵物,和製作一些物品供日常所需。若是腳的關節太靈活了,支撐力量就容易歪斜不穩固,可是上半身若太僵化,就不夠靈活來達到進化的過程,不是嗎?

那麼您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腳關節還是能自由的轉動呢?以腳踝來說,雖說設計師只給二個動作,但我們卻能輕易的轉動踝關節,那是因為造物主怕人類在行進 間,因為腳步沒踏好,腳踝關節若很僵硬,就很容易扭傷它們。因此,腳踝的轉動空間原先是給我們做為行走與跑步,遇到路不平時的緩衝,而不是用來像腕關節一 樣可以做很多動作的。
該動的要多動
可是反觀現代人,因為不用像古人那樣憑本能覓食了,因此對身上肌肉骨骼的運用,也不再本能了,進而產生很多不必要的錯誤。最常見的是「該動的不常動,不該動的卻常亂動」。

什麼地方的是該常動的呢?當然是肩關節、腕關節這些本來就應該要多多運動的地方,因此才會有什五十肩、電腦腕、媽媽肘等不適狀況出現。

什麼又是不該動的亂動呢?當然首推膝關節囉~尤其是運動中沒有適當的保護它們,或過度使用、或誤用兩膝,使得寶貴的關節漸漸受損而不知,終將導致長期的疼痛。

當然,上帝造人不是只有這麼簡單的安排,祂還有太多太多巧妙的設計。當我們愈了解身體的構造和它的真正功能,就要按著原來的「使用手冊」來用它,才不會沒多久就要進廠維修了。




用心良苦
我自己沒小孩,但朋友聚會全談的是媽媽經。深深體會到現代人子女少,但壓力更大。身為父母的,怕自己小孩輸在起跑點,從小開始,就十分注意各種學習、訓 練,別人家小孩有的,我家不能少。自己粗茶淡飯沒關係,子女補習與教育一點不能馬虎。

身為父母的,注重子女的學習與教育當然很好。只是,有時候那些所謂的「教育」常流於表象。教的全是一些技巧的東西,小小年紀要學什麼全腦開發、潛能訓練、美語幼稚園、電腦、鋼琴或小提琴….。

雖然兒童瑜伽不是熱門項目,但還是有一些媽媽來問我的意見。我的答案都是:國中前,不用學什麼瑜伽,讓他們跑跑跳跳,多動動就好了。要學,等大一點再說。

我的意思是,兒童還在發育的階段,肌肉與骨骼都還沒定型,若是做一些瑜伽動作,若是老師沒有注意的話,小孩可能會因柔軟度太好,而過度彎曲某些關節,或誤拉某些肌肉或結締組織。這些小朋友來說,很可能是揠苗助長,反而得不到好處。

我常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是,若從小接受像馬戲團那樣的訓練(當然,現在父母可捨不得子女被這樣折騰的),雖練就一身好功夫,可是他們未來的體格與健康就和一般人大大不同的。
小孩要什麼?
其實,我真的覺得,還在成長的小孩,就應該有他們年齡該有的學習。學著爬樹、學游泳、學跌倒、學跳繩….,愈是戶外的活動愈好。因為在往後的人生中,我們 被迫被在室內的時間太多太多。能這樣不怕痛、不怕受傷甚至不怕學新東西的機會並不多。所以最好趁他們還不知恐懼的年紀,讓他們學些大了不太敢的事,比如: 游泳、直排輪、爬樹…..。

因此,我建議家長們,小朋友不用學什瑜伽啦,到戶外做任何運動都好。愈是從小逼著學東西,小孩的反抗心反而更強,讓他們學著自在的成長,對他們或許更好。
另種不錯的訓練
不過,瑜伽不是只有身體上的活動而已,還有很多更好的練習。我反而覺得更重要。像學著集中注意力,就是很棒的訓練。

為什麼要他們學著集中精神呢?我常觀察很多小孩,一玩就很瘋,大人講話完全聽不進去,等到上學唸書也好,補習也好,心也都一直處於無法規範的情形。若是小 時能學著專注,會很不一樣的。那就像從小學習下圍棋、心算這些需要集中心神的活動,他們更沈穩,不論在日常生活上或是在腦部開發上,真的跟一般小孩大不 同。

如何讓像小兔子跳來跳去的的小朋友,能乖乖的坐下來,專注在一件事呢?這當然也要「設計」一下了。我聽過一位太太跟我說以下的事,我覺得很好,與大家分 享。她的女兒在香港上瑜伽課,課堂上有很大一部份是學習注意力集中。老師要一班小朋友睜大眼睛看前面點亮的蠟燭的燭光,誰眼睛閃一下,誰就自己往後坐一小 步,就這樣時間到了,最遠的小孩輸了要罰(罰唱歌什麼的)。就這樣,小孩在好勝心(雖然這也不太好)的驅使下,會一直想辦法讓自己不要眨眼睛,這就是一種 專注力的學習。

還有另一種訓練是:讓小朋友們閉上眼,老師在他們耳邊敲鈴聲,讓他們分辨是什麼鈴的聲音?來自何方?….這種練習對小孩來說也是很有趣的一項。

學齡兒童還可以學呼吸法。像是左右鼻孔呼吸法、風箱式呼吸法,也都對呼吸道保養有助益,早點學可以讓容易過敏的小兒及早學會自我保健的方法。





如何避免脊椎變形?
不用贅言,大家都知道脊椎對我們的重要性。這也從元月13日OM108辦的「與健康的脊椎共舞」的講座,參與之踴躍看出,大家多想要了解如何保養我們最重要的骨頭與關節。

也難怪大家會這麼熱情參與,因為我們請到的演講者Judy老師真的很特別。她是國內少數同時有醫療背景但又長期學習瑜伽的瑜伽老師。她豐富的醫學學理與實際案例,以及瑜伽教學經驗,配上活潑的肢體動作,讓我們這堂可能會枯燥的演講,變得生動有趣多了。

首先,Judy老師大略的介紹我們脊椎是由頸椎5節、胸椎12節、腰椎5節、薦與尾椎組成的。每一節的脊椎的受傷會壓迫到不同部位的神經,引起各種不適。為什麼會有脊椎的問題呢?有些是慢性引起的,像是生活習慣不良,有些則是像是車禍等外力造成的。

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會引起脊椎變形呢?Judy老師說,舉凡所有的慣性動作,例如:常夾著電話筒講話、常用右手提重物。翹腳、習慣把重心放在單腳的站姿、喜 歡側睡或側坐者、甚至長髮旁分者(長髮美女注意喔!!長髮重量與常側頭的關係)、經常使用單邊運動或工作的人(像是棒球投手),還有不運動的人。

所以要避免脊椎變形,就要日常生活做起,注意不會再做這些會引起脊椎不適的動作,當然,還有適當的運動也是好的保養之道。
良好的體形
另一個造成脊椎變形的原因是肌肉沒力。Judy老師說,若能規律的從事長時間的心肺訓練,慢跑、游泳、騎自行車及有氧舞蹈等,都是訓練心肺耐力與肌肉的方 法。再者,要保持自己不要過重。BMI以體脂肪百分比(您的體重(Kg)/身高(m)的平方)一個體重50公斤,身高160公分者,是 50/1.6x1.6=19.5。若是您除出來的數值超過22就要小心自己有點胖,超過24的人該減重了,不然體重會造成我們健康脊椎的負擔。

此外,肌力、肌耐力的訓練對保養脊椎也很重要,尤其是對於一些柔軟度非常好的人來說,更要注意肌力與肌耐力的練習,因為柔軟度是關節以及靭帶的活動度,柔軟度好但關節穩定度會呈反比,容易會因過度彎曲關節造成傷害。
透過瑜伽改善變形
大宣都非常關心,如何透過瑜伽來改善脊椎變形呢?Judy老師說,做瑜伽時一定要徹底暖身,也就是預熱肌肉。在瑜伽體位法中,要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坐姿與站 姿的正確,才能維持正常的脊椎曲線弧度。還有很重要的是,動作一定要配合呼吸才能在充分伸展的情形下,進行扭轉。

老師也教我們一些簡單的脊椎矯正技巧。平躺比站姿好,以避免地心引力的拉扯。還有,自己比較弱單邊要多訓練,若是經常右手做事或運動的人,就多多運動左 手。若有側彎成C形者,則反方向拉長另一邊。若是脊椎朝左傾,就多多讓身體朝右拉長。若是較複雜的S形,則應反方向矯正它。

還有一個重點是,要如何避免瑜伽的運動傷害?Judy老師說,暖身、伸展、體位、放鬆與冥想是最好的方法。以體位法來說,學習收縮與放鬆肌肉、保持關節對稱、以及多訓練核心肌群,就能避免瑜伽的傷害。

萬一運動受傷的處理方法如下:Judy提出PRICE的說法。所謂P是指Protect保護,預先防護傷害的產生。R是指Rest休息,急性運動傷害者需要休息。I就是冰敷Ice,在患部馬上冰敷來避免腫脹、減少疼痛以及放鬆肌肉消炎。

C是壓迫Compress,對患部施以壓迫,避免患部的腫脹。最後的E是指Elevation抬高,將患部抬到比心臟高,避免因重力形成的腫脹。

至於慢性造成的運動傷害,處理方式如下:冷(冰)敷、熱敷(36~38C)以及水療(12~37C)都是能改善因長期疼痛造成的不適。

對於瑜伽醫學有興趣者,可以網查詢JudyYoga。目前是部落格形式,未來Judy會成立網站,建立一個瑜伽醫學資料庫。















不同派別注重的方向不同
這幾年在大型瑜伽教室愈來愈多之後,對瑜伽的認識跟以前很不一樣了吧?以前我們老覺得瑜伽是把自己折成不可能的形狀的運動,但在近年的瑜伽熱之後,有一些以前不被我們認知的教法,開始被我們接觸到了。

Monica也是在這波新浪潮下,接觸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派別,學到一些新東西。其實,說它新一點也不新,它就在傳統的瑜伽裡,只是後人把浩瀚的「瑜伽學」整理過,找出不同的角度和重點,安上一個名字,於是一個新派就成立了。

在台灣「整體瑜伽」(Integral yoga)這個派別並不知名。但若在國外,一些多年的瑜伽練習者一定聽過這個名字,也知道它有個精神堡壘叫「蓮花學院」。我有幸從台灣整體瑜伽協會的推廣 者陳景圓老師學習,從陳老師那兒逐步認識整體瑜伽的理念與教法,讓我覺得創派的大師沙吉難陀老師真的是個智者與聖者。

整體瑜伽的理念是,把瑜伽帶入生活中,透過學習,我們過著愈來愈性靈的生活,最終的目標是能達到解脫的三摩地境界。這個過程說來簡單,但要實行談何容易? 也因此,我們以讀書(沙吉難陀大師著作等身,在台灣最有名的是「巴坦加里的瑜珈經」這本)、唱頌、身體清潔法、體位法、呼吸與靜坐法,來逐漸接近理想。
每天五件事
其中,我對「每天五件事」很有感觸。這五件事,不是刷牙、洗臉、如廁這些生活瑣事,可是,每天必做這五件事是讓自己更能接近真理的途徑。對一位追求瑜伽之道的人來說,這五件事就跟每天的刷牙、洗臉一樣,不可或缺。

是哪五件事這麼重要呢?它們分別是:體位法、呼吸法、靜坐、深度放鬆與讀經書(或聖書)。前面三項大家或多或少都已經接觸過,有的人也都練習多年了,那後兩項指的是什麼呢?

深度放鬆和大休息、和睡覺有什麼不同呢?不同的。在瑜伽經中有提到:「心靈的變化因睡眠而處於無知的狀態」。而瑜伽的練習是在訓練控制自己的心靈變化,也 就是說,在睡眠中,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心靈,對瑜伽的修練並無好處。因此,真正的瑜伽練習者是要練習讓自己身體放鬆可是心智又是清明的。而深度放鬆就有這 個效果。
現代人很需要深度放鬆
在深度放鬆中,我們的身體,包括:呼吸、心跳、血液循環全部放緩了,肌肉和腦筋也都放鬆了,可是我們的心仍停留在一個點上面,也就是說,在全身放鬆後,我們沒有跌入夢鄉,而是意識清醒的。

這可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對初學者來說,身體很難真的全部鬆下來,一旦好不容易放下重擔,不多久就睡沈了。因此,深度放鬆也是要練習的。古人練它是為了修 鍊,但是現代人也非常需要深度放鬆,尤其對有失眠困擾的人,更能透過練習,學著真的完全放鬆自己。在身體完全鬆下來後,也慢慢的淡去意識,不但易於入眠, 也能改善睡眠品質。

不過,深度放鬆很難用文字逐一寫下,有機會有上到我的課的朋友,我會帶大家體驗它的美妙的。

至於每天五件事的最後一項「讀書」,指的可不是一般的書。而是一些對靈修或性靈生活有幫助的書。比如:「巴坦加里的瑜伽經」就是一本很好的書。每天讀一篇,甚至讀一段,好好消化它,勝過看一大堆資料性、知識性但對自己修行沒什麼助益的書,不是嗎?

話說回來,現代上班族這麼忙,怎麼可能每天按表抄課做完這五件事呢?雖然我們做不到,但要時時想到:是不是很久沒練呼吸法了?是不是需要做深度放鬆了?每天即使讀一小段讀,也是很好的喔~










什麼是「陰瑜伽」?
不知各位有沒有感覺,近幾年瑜伽的派別和名詞好多啊~什麼「強力瑜伽」、「熱瑜伽」、「美容瑜伽」、「瑜伽提斯」、「太極瑜伽」….還有好多好多聽都沒聽 過的名詞,都被印在瑜伽教室的招生課表中。有些是教室為了招生,把教學內容的特色直接寫在上面,比如:美容瑜伽。有的則是這幾十年才被創出來的新派別,像 是「熱瑜伽」。

其實,這些名詞幾乎都來自同一個根源,就是「哈達瑜伽」(Hatha Yoga)有人叫「日月瑜伽」。因為哈達瑜伽博大精深,才能讓後人不斷有新門派推出。

今天,Monica要介紹一個或許您還沒聽過的新派別,叫「陰瑜伽」(Yin Yoga)。什麼是Yin Yoga呢?它是一位美國人Paul Grilley創出的名詞。他有鑑於歐美國家近年來流行的瑜伽多集中在結合肌力與呼吸的「強力瑜伽」或Ashtanga Yoga上,他覺得那樣的練習太過陽剛,需要陰柔的元素來平衡,於是創出Yin Yoga這個新門派。
陰瑜伽的理論
也是說,Paul Grilley以一個西方人,在中國的陰和陽之間,找到了平衡的原理,再融入一些人體結構學的觀點,發展出一套理論。也就是說,他認為經常練習較講究肌力 訓練的體位法後,需要有舒緩式的動作,拉長我們的肌肉與筋,讓身體不會太過重視肌肉,少了柔軟;只有動作,少了自己與心靈接觸的時間。

因此,他設計的動作都不難,比如:蝴蝶式、劈腿前趴式….這些對經常練習體位法的人來說,都不是「重量級」的動作。但是,它難的是:每個動作停留約5分鐘。換言之,每一個動作都是在拉筋+停留的情況下,做出一個又一個的動作。

Paul Grillry認為:要做陰瑜伽,除了呼吸的配合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下半身要延展,上半身有一點肌肉練習。因為他認為:一般人腿部運動多半只於走路、跑步或肌肉訓練,延展不夠,因此要多拉筋。但為了平衡,上半身需要練習一些肌肉。
東方與西方的差異
我認為,Paul Grilley這套理論主要是針對喜愛練肌肉的西方人設計的。他們即使做瑜伽,也喜歡有肌力訓練感覺的Ashtanga Yoga或力瑜伽。因此,他們很需要用拉筋的方法達到平衡。

反過來,台灣過去幾十年的瑜伽練習,本來就比較著重拉筋式的體位法,所以,會覺得Yin Yoga這些動作很熟悉,沒什麼。我建議,若是您過去的體位法已經很重視柔軟度了,就不用再去練陰瑜伽,因為那會過度拉伸我們的肌肉與結締組織。

但若是您最近很偏重在練習,倒是可以用陰瑜伽的方法,來延展自己平時沒有注意到的肌肉與肌腱。不過,它的延展時間很長,因此請不要停留在自己最大極限,例如:劈腿時請不要劈到最大角度,而是保守一點,收一些些回來,好讓自己在長時間拉筋時不要過度而受傷喔~

就像Paul Grilley說的,只有陰與陽達到平衡時,我們才能和諧,讓自己達到更喜悅的層次。不是嗎?




感恩的心
前幾年大家常把一句玩笑話掛在嘴上。說「某某人(或某某事)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這句話因為當時的新聞事件,炒得沸沸揚揚,本來一句很好的話,被大家拿 來當笑話講。只要說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就覺得絕對不是好事,相反的,可能是禍事。

12月16日在OM108舉行的「唱頌讓我們更喜悅」的講座中,就讓我有「天上來的禮物」之感。首先,主講人「喜悅之路協會」理事長邱顯峰老師的演講內 容,雖與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我本來以為會整整二個半小時都在唱頌,結果不是),但他以更大的題目 :「宇宙音聲與梵咒瑜珈」為名,從佛教、基督教經書,以及中國道家思想等浩瀚學識中,隨手拈來的話語,句句都超乎我們的想像,因為都不是我們日常能接觸到 的話語,聽邱老師一席話,讓我覺得他好像天上來的天使一樣。

還有,邱老師演講一再強調來自宇宙的能量(聲音、光….),更讓我們了解原來宇宙的能量超強,無邊無際,只是我們摸不到、看不到而已,但上天給每一個人的禮物都一樣,就在我們是否能體悟得到罷了。
Mantra不是外求
邱老師說,所謂的Man是指心裡;Tra指的是解脫或是為達解脫的保護。兩個音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引領人解脫」之意。真正的梵咒不是從耳朵進來的,而是 宇宙一股波流,它超越聲音、超越思考,因此我們不能只學外在的音,在唱咒時更要用整顆心來唱。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聽廟裡傳出來的經文,聲音都不太清楚。但這不影響大德們虔敬的心。還有,我們的心情會大大影響持咒的能量,同一句話,不同的心情說來,聽 者的感受都不一樣。所以,邱老師說,在持咒時我們要全心全意,從心出發,心念合一的。至於外在條件如何,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以唱頌最簡單的OM來說,邱老師舉巴坦加里瑜珈經提到「OM是上帝的表徵,要時時念OM之音」。唱OM時是心靈與OM的結合,一點一滴感受OM的存在,然後再慢慢讓自己成為OM。
體位法中感受音聲的共鳴
梵文有50音,每個音都有特殊的發音。邱老師說,上天的音聲(能量)從天而來,貫穿我們的脊椎裡的中脈,在中脈內震動,我們在做體位法時,這些音聲在中脈 壓縮與伸展,產生共鳴,隱含無比的力量。而這些體內的聲音不是用耳朵聽,也不是用心來聽的,而是用「念」來聽。

現在台灣有愈來愈多人聽過Kundanili Yoga也就是拙火瑜伽這個字眼。也就是透過練習的方法, 把蟄伏在海底輪的靈蛇喚起,使牠沿著脊椎蜿蜒而上,開發出我們更大的潛能。邱老師說,Kundanili含著人的習氣、業力,因此每個人的 Kundanili都不同,而透過Mantra是最容易喚醒靈蛇向上的方法。可見Mantra的威力之大。

不過,邱老師認為,Mantra要有適於自己的因果業力,因此要由偉大的上師給我們適合自己的音,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Mantra。

最後,邱老師帶大家唱「唵嘛呢唄咩吽」(大明咒)以及BA’BA’ NA’M KEVALAM(阿南達瑪迦的大明咒)。其中「’」的發音為長音。老師說,每個人可依自己的心情、音域來唱,不用拘泥什麼樣的唱法。

嗯,邱老師的演講內容實在太廣太深,我以自己能抄的筆記來分享給大家。若是各位有機會,可以去上上喜悅之路的課程,相信收獲會更大。

OM~~


時間的魔法
時間,真是奇妙的計算單位。痛若的時候,如坐針氈度日如年。快樂的日子一晃就過,就嫌時間太短。可是時間不都一樣嗎?這一秒沒有比那一秒長,下一秒也不會比這一秒短。

就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因素大大影響對時間的感覺,要怎樣讓自己覺得好日子比較長,苦日子比較短呢?我在書上看到一個方法,自己用過覺得很好,提供給大家參考。那個方法很簡單,就是「痛苦的事情快快做完,快樂的經驗分段完成」。

也就是說,如果學校或是公司要交報告,與其拖個一個月半個月的,不如趕幾天的夜車,一鼓做氣把它完成,就不會一直唉聲嘆氣,心裡掛念著要交報告,整天吃不 下、睡不好,像是被凌遲一般的痛苦。但是,若是要出國度假,就可以把計畫這段事慢慢的做。花幾天工夫收集資料,再花幾天工作找旅行社,再花一些時間整理行 囊,回來以後,再把照片有計畫的整理規檔起來。就這樣,我們會一直沈浸在期待、喜悅的情緒中好幾個星期呢!

同理,您也可以同時把幾件很難過的事情(離職、和情人分手、搬家….),集中在某段時間中完成,然後再告訴自己,熬過這段時間,日子就海闊天空了。而平時若覺得日子很悶,買個心愛的巧克力糖或是看部最愛的電影,能讓自己情緒平衡喔~
瑜伽的轉換情緒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易霖ok  的頭像
    易霖ok

    易霖的部落格

    易霖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