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oc (foreign1字型)    


 


(2008-03-04)


作者簡介


 舍衛城‧達彌卡法師(Venerable Shravasti Dhammika),一九五一年生於澳洲。早年在印度落髮為僧,後來到斯里蘭卡修行,並由於致力於推廣佛教而聞名該國。一九八五年,他來到新加坡,擔任Buddha Dhamma Mandala Society及數個佛教團體的宗教顧問。法師也曾在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發展署講課,並為該署製作數部教育電視片。他的其他著作有:『問得好,答得正』、『佛法的瑰寶』、《Matrceta's Hymn to the Buddha》、《Encounte's with Buddhism》、《All About Buddhism》、《Middle Land Middle Way》。


 


前 言(Hermann Hesse)


佛陀曾發表過無數的演說,任何人只要專心閱讀其中幾則,即刻會意識到包含在其中的調和、寧靜、超越、穩固、不變的慈悲與無量的耐心。這些演說包含了無數的忠告、格言與提示,是達成心的寧靜的方向與方法。


 


—荷盟賀士(Hermann Hesse) 


 


佛陀說教的目標是自由—擺脫了情感束縛的自由、擺脫了因無知而加諸於自己身上的憂慮的自由、以及最終擺脫了生死輪迴的自由,即涅槃。


 


涅槃的自由有如可以遙望,但還不能抵達的一座遭冰舖雪蓋的晶瑩閃亮山峰一樣,是座落在道路的盡頭,即八正道的終點。這條道路很漫長,曲折很多,時而崎嶇,時而平坦。我們若要避免走入歧途,而以穩健的步伐踏上此道,就必需有外援。對於佛教徒而言,這外援源自三皈依—佛、法、僧。


 


佛是我們的皈依處,因為他的生平事蹟與得道證實了證悟真理是可能的、達臻圓滿是人生的真正目標。佛陀是所有探求精神成熟者的最高模範。冥想佛陀的生平與事蹟,能使我們充滿走上正道所需的熱誠。


 


法,佛陀的教誨,是我們的皈依處,因為它提供我們有關世事的實際與完整的說明,同時也給予我們在道德上、人際關係上、禪定上以及近乎生活的各個方面上的忠告。


 


僧是指過去的、現在的、悟道的、未悟道的佛弟子,秉持相同的信念,即要證得佛陀所證悟的而結伴修行。僧伽是我們的皈依處,因為在這道路上,走在前端的可以給予我們忠告;與我們同行的可以與我們做伴,在我們迷失時,幫我們回返正軌,在我們失足摔倒時,加以扶助。


 


當佛陀了悟佛法並加以宣說時,僧眾們熱切希望能通過修習佛法,達成佛陀所證悟的,因此,佛法可以說是三個皈依處中最為卓絕的。佛陀本身說他在生活中依靠佛法、恭敬佛法、推重佛法、順從佛法;以法為旗幟、以法為標準、以法為主。


 


佛陀在公元前五二八年證得正覺,不久後,便開始教導他所發現的真理。他有時通過口頭的講述,有時則以例子來教導。在說教時,他的用語既貼切又清楚。他也常借助意義深長的比喻來加強演說內容,使那些有福份聽聞的人永遠銘記在心。他的行為圓滿地體現出他時常鼓勵人們所發展的仁慈,人們也長久牢記著。


 


在佛陀入滅六個月後,人們開始把他所說與所做的牢記下來,有如一條金線穿過水晶珠子一般地由導師口授給弟子。這種口傳方式後來轉為文字記載。首先以佛陀常年所用的語文—巴利文編寫成三本巨著,稱為『三藏』。第一本是《經藏》,記載了佛陀和他的一些證悟弟子的演說,以及描述佛陀的生平事蹟。第二本是《律藏》,收錄了僧團戒律與行政程序。第三本是《論藏》,收集了各心理過程的詳細分析。


 


多少世紀以來,佛弟子為了對巴利文『三藏經』表示敬意,把它寫在金碟子上,把其中幾頁夾在鑲有寶石的封面中,或把經典收藏在宏偉的圖書館內。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非常推重『三藏』,極力使自己的生活圍繞著『三藏』中所包含的法,在『三藏』中找尋指示與激勵,而『三藏』,永遠指向自由的涅槃,則使他們的意念平靜,心靈純淨。總之,熟悉佛陀的教誨是我們的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弟子的生活重點是禪定。在佛陀所教的最為重要的禪定修習法之中,有一個是冥想佛法(Dhammanussati法隨念),即在『三藏』中選出一節經文,然後靜靜的冥想它的涵義。人若能抱著恭敬與願意接納的態度,每修習此禪定經文的涵義經如此沉思冥想,必定能銘刻在心中。


 


閱讀或聆聽佛陀的教誨就有如與佛陀直接接觸。雖然這本書是專為那些修習冥想佛法之禪定者而編寫的,但是,凡是對佛陀的教誨有興趣的人都會覺得這本書很有用。書中包括有收錄在『三藏』中的演說摘錄,收錄在正統文獻中的演說摘錄。這些摘錄按一天一則編排,除了一些是新的翻譯,其餘大部分是根據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的英文譯文而重新整理的。佛教的神聖文獻中有甚多重複部分,這在佛法處於以口傳授的時期非常重要,然而大多數現代讀者則認為這會使人分心。這些重複部分在不會改變經文的原意的原則下,已被我刪除或集合在一起。


 


此書編寫完畢後,我的朋友:劉妙蓮居士和郭錦彪居士將它譯成中文,施性國居士和陳英德居士幫忙校對,以供華文讀者閱讀。願我們一起分享法施的功德,也願所有讀者能從書中受益。


 


達彌卡法師 


 




佛陀法語


【一月 


1一月一日〈永久的快樂與幸福〉


 在缺乏好導師的情況下,應該依據佛法來修習。佛法是確實的。正確的修習將帶給你永久的快樂與幸福[1](M.60./I,401)


2一月二日〈猶豫不決〉〈生命(的可貴)〈四聖諦〉


 『設想大地被水覆蓋了,有一人將一副穿有一個洞的牛軛(牛馬等拉東西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拋入水中。牛軛隨風四處漂流。再假設每一百年中,有一隻瞎了眼的海龜浮出水面,那麼,依你猜測,這隻每隔百年才浮出水面的海龜的頭部伸入軛上洞孔的機會有多少?』


 


『世尊,那是微乎其微的。』


 


『是的!人能出世為人的機會也同樣是微乎其微;徹底了悟的如來住世的機會也同樣是微乎其微;佛法與如來的戒律能在世間教授也同樣是微乎其微。你既然已出世為人,如來又已到世間并教導佛法,你就應該力求了悟四聖諦。』(S.56.48./V,457《雜阿含406經》)


 


3一月三日〈疑問〉〈信心〉


 永生之門已開啟,


有所聽聞者都滿懷信心地做出反應。(M.I,169)


 


4一月四日〈疑問〉


 一個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並能將教誨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他的想法是:『導師是教主,我是修習者。教主無所不知,我則不然。』


 


一個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並能將教誨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導師的教誨將會不斷地幫他茁壯成長,發揮力量。對他而言:『只要能爭取到人力所能達到的,就算我的皮、骨、腱都萎縮了,肌肉都乾巴了,我也在所不惜。』


 


一個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並能將教誨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即在此時此刻擁有淵博的知識,或如果有輪迴的業力,就會投生在「不還」階段[2](M.70./I,480-1《中阿含195經》阿濕貝經(大正1.749.))


 


*5一月五日〈德行〉


 在個人德行的修習法方面,佛陀的教學法是無以倫比的。一個人必須忠誠,不欺騙、不嘮叨、不多嘴、不搬弄是非、不輕視他人、不汲汲謀求增加利益。他應嚴守感官、適量進食、促進和平、提高警惕、積極行動、孜孜不倦。他應修習禪定、念念分明、言語莊重、循序漸進、意志堅定、明白事理。不渴求感官欲樂,只保持正念、謹慎。這是個人德行的無上教誨。世尊在這方面已大徹大悟,沒有其他修道者或婆羅門比世尊更瞭解德行。(D.III,107)


 


6一月六日〈造業之前應反復思考〉


 世尊問:『鏡子之作用何在?』


 


羅答:『在于反映,世尊。』


 


『既然如此,在造任何身業、口業、意業之前應反復思考。』(M.61./I,415《中阿含14經》羅云經(大正1.436.))


 


7一月七日〈害怕〉〈三皈依〉〈四聖諦〉〈佛陀是安全之皈依處〉


 被懼怕所驅動的人,


來到了神聖的山丘、森林與樹叢中,


來到了神聖的靈樹與靈廟前。


然而它們皆非安全之避難所,


皆非最佳之皈依處,


不是去了那兒,


苦痛便能解除。


 


然則誰若以佛、法、僧為皈依處,


誰便得以啟發智慧,了悟四聖諦;


 


苦(苦諦)、苦的來源(集諦)、


苦的斷滅(滅諦)、滅苦之八正道(道諦)。


 


這是安全的庇護所,


是最佳之皈依處;


到此處求庇護的人,


能擺脫所有痛苦。(Dp.188-192)


 


8一月八日〈佛陀之卓越處〉


 沒有了日月,也就沒有光亮,沒有光芒,只有無明;世上也沒有晝夜、年月和四季之分。但當日月形成後,便能發射光亮、光芒,驅走黑暗、無明;世上便有晝夜、年月、四季之分了。


 


一樣的,當至上、徹底了悟的如來未到來之前,世上也沒有光亮、沒有光芒;只有黑暗,只有無明;人間也沒有關於四聖諦的宣言、教義、解說、推動、開放、分析及闡述。但當至上、徹底了悟的如來到來後,世上便有了光亮、光芒,驅走黑暗、無明;人間也有了關於四聖諦的宣言、教義、解說、推動、開放、分析及闡述。(S.V,442)


 


9一月九日〈八正道〉


 『我將為你講述八正道;為你分析八正道。我這就講,請仔細聽。何謂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何謂正見?正見即正確了解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斷滅以及斷滅的方法。


 


何謂正思維?正思維即離欲、慈悲、助人的思維[3]


 


何謂正語?正語即不說謊、不搬弄是非、不惡口和不綺語。


 


何謂正業?正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何謂正命?正命即放棄不正當職業,以正當職業謀生。


 


何謂正精進?正精進即興起,揚善去惡的念頭,做出努力,集中并引導心念去制止惡念的滋生、斷滅已升起的惡念,培育未升起的善念以及促進已升起的善念,使它全面發展,達至圓滿。


 


何謂正念?正念即保持清醒,時刻關注自己的行為、感受、思想、心念,以便制止世間的一切誘惑與嫌惡。


 


何謂正定?正定即修習四禪定。(S.45.8./V,9)


 


*10一月十日〈疑問〉〈佛陀之可靠〉


 拋向天空的一把泥土,


肯定會墜回大地;


至上佛陀的教誨,


是同樣肯定與可靠的。


 


黑夜消失之後,


太陽肯定會升起;


至上佛陀的教誨,


是同樣肯定與可靠的。


雄獅步出洞穴時,


肯定會吼叫一聲;


至上佛陀的教誨,


是同樣肯定與可靠的。(JN.120-122)


 


11一月十一日〈肯定是法律〉


 凡不能促使人邁向割捨、放棄、鎮定、寂靜、高深知識、覺悟或證入涅槃的教義,你可肯定它不是佛法、戒律,不是佛陀的教誨。只有能促使人邁向割捨、放棄、鎮定、寂靜、高深知識、覺悟或證入涅槃的教義,你才可肯定它是佛法、戒律,是佛陀的教誨。[4](A.7.79./IV,141)


 


12一月十二日〈自由的滋味〉


 廣闊的海洋只有一種滋味—鹹的滋味。


我的教義也只有一種滋味—自由的滋味。(Ud.56)


 


13一月十三日〈慷慨〉


 如果眾生都像我一樣瞭解布施的功德,那麼『吝嗇』的污點就不會纏住或逗留在心中。在應用事物時,如果沒有與他人分享,他們就不會感到享受。即使是最後的一點食物,如果不與他人分享,他們也不會感到享受。(It.18)


 


14一月十四日〈造惡業、善業之因〉


 摩訶利(Mahali)問世尊:『世尊,造惡業的原因是甚麼?』


 


『貪、嗔、痴、不專注和邪念,這些都是造惡業的原因。』


 


『世尊,造善業的原因又是甚麼?』


 


『慷慨、慈愛、智慧、專注和正念[5],這些都是造善業的原因。』


 (A.10.47./V,87)


 


15一月十五日〈德行〉


 修習甚麼佛法才會給自己帶來莫大好處?關於這點,聖潔弟子會自我反省:『我珍惜生命,不願死去;我喜愛享樂,憎恨痛苦,我不願意被他人殺害;同樣的,他人也不願意被我殺害。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我又怎能把不愉快之事加諸在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殺、勸勉他人戒殺、讚揚戒殺的行徑。


 


聖潔弟子會再次自我反省:『如果我的東西被別人盜取,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盜取了他人的東西,他們也一定不愉快,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偷盜、勸勉他人戒偷盜、讚揚戒偷盜的行徑。


 


聖潔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別人姦污我的伴侶,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去姦污他人的伴侶,他們也一定覺得不愉快,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於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邪淫,勸勉他人戒邪淫,讚揚戒邪淫的行徑。


 


聖潔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別人通過撒謊來破壞我的利益,我會不愉快。同樣的,我通過撒謊來破壞他人的利益,他人也一定不高興,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於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撒謊,讚揚戒撒謊的行徑。


 


聖潔的弟子又進一步反省:『如果別人通過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來破壞我與朋友的感情,或者咒罵我,以無聊無意義的話來擾亂我的心,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如此對待他人,他們也一定不愉快;因為我覺得不愉快之事,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於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搬弄是非、戒咒罵、戒綺語,勸勉他人戒搬弄是非、戒咒罵、戒綺語,讚揚戒咒罵、戒綺語的行徑。(S.V,354)


 


16一月十六日〈貪瞋癡的業重與輕


貪 所應受的責怪較輕,然而,要糾正它為時較慢,


瞋 所應受的責怪較重,然而,要糾正它為時較快,


痴 所應受的責怪較重,然而,要糾正它為時較慢。[6]


 (A.3.68./I,1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易霖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