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與人體特異功能的科學觀1

李嗣涔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

中文摘要


  氣功是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保健強身、益壽延年的醫療保健運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我們祖先與大自然及疾病博鬥過程中,運用大腦意識的作用,對身體實行自我調節的經驗總結,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自我身心的鍛鍊方法。自1978年中國大陸全面開展氣功的科學研究以後,大陸與台灣的學者對於練氣功時,身體的生理現象所產生的變化,對健康情形的改善,外氣的性質及外氣的作用均做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練功時腦α波,手掌及臉部的溫度,甚至重要的穴位,血液中的重要化學傳遞物質均有極大的改變。而當醫生們把氣功的修練當做治療疾病如尿毒症的輔助手段時,也獲得極為顯著之成效。

  練功到了高境界以後會漸漸出現神通的現象,也就是人體特異功能。它包含了超感官知覺及念力兩個層次,也就是人體的感覺變得敏銳,可以感受到五官以外的信息;也可以用意志調控腦中屏幕,對外界物體產生移動、變曲或搬運的現象,這些現象也出現在各種宗教典籍的記載中。中國大陸在近十八年來,在人體特異現象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不但證實了如手指識字,特異書寫,突破空間障礙,意識生物工程等不可思議能力的存在性,並發展出一套訓練的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將十四歲以下的兒童或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文化程度較低者開發出強大的特異能力。我自己在近五年來對心電感應、念力及手指識字方面的研究中也發現了一些新現象,並親自參與了中國人體科學研究院的部份實驗,了解到特異功能的存在性。它們均屬於人體科學上的高層次現象,是經過訓練可以開發出來的一種人體潛能。我相信,只有把持科學的態度從物理、生理、腦科學各方面不斷深入的研究下去,才能真正有釐清這些人體特異現象的一天。

關鍵詞:氣功,人體特異功能,超感官知覺,念力


英文摘要

  Qigong which has la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from ancient China is traditionally a health care exercise used for improving one's health and extending life. It is a summary of our ancestor's experience on combating with unfriendly environment and disease by self-regulating the bodies through their own consciousness. This turns out to be a very special method for the mind-body training. Mainland China has initiated the full scale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Qigong in 1978, since then researchers both from Mainland and Taiwan have done in-depth studies on many important topics such as the physiological changes during Qigong practice, how the health conditions of Qigong practicer being improved? the properties of external Qi and the action of external Qi, et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Qigong practice there ar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one's brain α wave, facial and palmar temperature, low frequency vibration amplitude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chemical transmitters in the blood. It was also found that when the medical doctors apply Qigong as an auxiliary treatment in certain disorders such as hemodialysi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was greatly improved.

  After practicing Qigong to a high level, a kind of special abilities emerges, it is called exceptional function of human body (EFHB). EFHB contains two opposite phenomena, i.e., 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ESP) and psychokinesis (PK). In ESP, the mind becomes extremely sensitive, it can detect information not comming from oridinary five senses. In PK, the master can just manipulate the screen emerging in the visual field of his brain, and exert a force on the external objects, i.e., move, bent or transport them around. For the past 18 years, EFHB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have achieved enormous progress. They not only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several unimaginable phenomena such as character recognition by fingers, exceptional writing, break the space barrier, mental bioengineering, etc, but also developed a systematic training program to train the children under 14 years old or yound workers around 20 years old without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to generate very strong EFHB in a short time (several days). In the last five years, I myself have persued the EFHB research on telepathy, psychokinesis and character recognition by fingers and also participated the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omatic Science in Beijing. I have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EFHB and discovered some new phenomena. The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high level phenomena of somatic science and these kinds of human potential can be developed by training. It is believed that these mysterious phenomena can only be clarified through persistent and joint efforts among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cluding physics, physiology, medicine, brain science and etc.

Key words: Qigong, Exceptional Function of Human body (EFHB),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ESP), Psychokinesis (PK).


一、前言

  氣功是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保健強身、益壽延年的醫療保健運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林厚省、駱佩鈺 1990)。它是我國古代人民與大自然與疾病博鬥過程中,運用大腦意識的作用,對身體實行自我調節的經驗總結,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自我身心的鍛鍊方法。它與中國傳統醫學中對人體疾病的診斷方法如把脈,以及治療方法如針灸及中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

  但是氣功在幾千年歷史的發展上,都是高低起伏不定,主要的原因是氣功之「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讓沒有練過的人感到很玄虛,另外氣功的門派很多,滲雜了不少得道升天,見神見鬼等靈異現象,加上宣傳過頭例如「氣功能治百病」,給人們留下神秘玄虛的印象,產生反感情緒。尤其自19世紀末年,西風東漸以後,凡是不能用近代科學解釋的傳統習俗,都被視為「不科學」,「迷信」而遭到忽視、排斥的命運,中醫與氣功在20世紀前70年當中,正遭遇到如此的下場。直到民國六十年初,由於中國大陸開發出「針灸麻醉」的新麻醉技術,使病人在開刀打當中還能與醫生談話,因而震驚了西方醫學界,並刺激全世界開始從事積極的研究,使「針灸」登上世界醫學的殿堂(魏凌雲 1987)這表示傳統醫學能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是有它的道理存在。至於氣功方面,在民國四十年代,蘇聯已學習了我國的氣功,並將其廣泛的運用到醫院,療養院改善各種慢性病。而在民國五十年代末,加拿大及美國根據氣功放鬆的原理與現代電子儀器結合,研製生物回饋療法,並將其納入到「控制論」的研究範圍,同一時間,西方也發展出「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的修練身心方法,並做了零星的研究(Banguet 1973),雖然超覺靜坐的名稱與「氣功」不同,但實際修練的方法與氣功入定是類似的。至於對氣功做大規模而且系統化研究,則開始於1978年。中國大陸在錢學森博士的領導下,對氣功本質及外氣的作用開始進行深入的研究。

  至於特異功能的現象在西方是屬於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研究的範圍。這裡面包含了三大主題(Irwin 1989):第一是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 簡稱ESP),包含心電感應(telepathy),透視力(clairvoyance)、預知(precognition),迴知過去(retrocognition)等現象;第二項主題是念力(psychokinesis),以意識移動或彎曲湯匙等現象;第三項主題包含靈的現象如靈動(Poltergeist)、瀕臨死亡(near-death)、出神(out of body),幽靈(apparitional)及輪迴(reincarnation)經驗。儘管超心理現象,有很長的歷史淵源,人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曾對靈異及死亡現象做了很多的假想及臆測,但真正對超心理現象做有系統的研究,要從1882年2月20日英國劍橋大學成立之「靈學研究協會」(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簡稱SPR)開始算起(Grattan-Guinnes 1982)。當時SPR以超常個案的蒐集為主,必須要有人證或物證才開始調查案件。在十多年中收集了超過700件的心電感應(Gurney et al. 1886)。死亡邊緣的幽靈經驗(Sidgwick H. et al. 1894);預知未來(Sidgwick E. 1888),以及透視力(Sidgwick E. 1891)案件。其後五十餘年,靈學研究者均遵循同樣的典範,很少採用實驗法來做為研究的手段。直到1930年代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超心理學系之萊恩(J.B. Rhine)教授提出幾項創見(Rhine 1934, 1936, 1948)。他將超心理學實驗用的撲克牌簡化成為五種簡單花色,如星星、圓圈、正方形、十字及流水。其次他採用統計學上對二項分配(binominal distribution)母體平均數之檢定方法,來探討實驗結果是否具有顯著性。最後他嚴格控制實驗程序,尤其將感覺線索減至最低,以防干擾變項出現。萊恩教授在研究方法上的改良,使超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更朝科學化趨近。

  念力的研究也是由萊恩教授於1934年所創始(Rhine 1970;Irwin 1989),他以擲骰子方式來實驗,在擲骰子的同時要求受試者以念力影響出現的點數,然後將實驗結果與理論上出現之或然率做統計分析,以確認念力的存在與否。並於1943年將累積之實驗結果發表(Rhine and Rhine 1943)。此後30年對念力幾乎沒有什麼研究,直到1970年物理學家史密特(Schmidt 1970)發明了隨機事件產生器並用來研究念力以後,才重新引起了研究念力之熱潮(Stanford 1977)。由這一百多年來所累積之證據來看,很難否認人體特異現象之存在性。

  中國大陸有關人體特異功能之研究係從1979年起,四川省大足縣發現一位十歲的小孩唐雨能用耳朵辨認搓揉成團的紙張上所寫的文字或所畫圖形,即所謂「耳朵識字」能力以後(錢學森 1981)開始推展,幾年之中發掘與訓練出來許許多多的功能人,並對手指識字、透視力、特異書寫、特異致動,突破空間障礙等現象(朱潤龍編 1989),做詳細而深入的實驗研究。作者本人也在近五年內對心電感應,念力(李嗣涔等 1993)及手指識字(李嗣涔等1997)做了深入的研究,觀察到一些新的現象,並實際參與了北京中國人體科學研究院的部份實驗工作,發現功能人為了保持強大的特異能力,必須每天保持打坐入定一段時間,也就是維持氣功的修練,很清楚的顯示了氣功修練與人體特異功能之關係。以下我們就目前研究所了解的氣的概念,氣功的源起,氣功的本質,外氣的作用,氣功保健的原理,特異功能中的手指識字,念力,等現象來闡明「氣功與特異功能」之科學觀。


二、氣功的科學觀

(一)「氣」的概念

  氣功的含義,簡單的說就是用意識不斷的調整呼吸和身體的姿勢來練「氣」的功夫,一般包括調心,調息和調身三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調心」,也就是腦中要祛除雜念,放空和放鬆,但又不能昏昏沉沉。其次是「調息」,也就是「吐納」之術,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腹式呼吸」,呼吸要配合小腹的伸縮而達到細而勻,深而沈的境界。最後是「調身」,不論是用站姿,坐姿或是臥姿 均要達到全身放鬆人靜的境界。至於「氣」是什麼東西呢?古代的中國人認為「氣」是宇宙一切事物構成的基本物質,這種觀點被引用到醫學領域裡,就以氣的運動及變化來解釋人的生命活動。中國醫藥學院曾對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關「氣」的觀念做了統計分析(莊宏達 1990)發現,在內經約15萬字中,「氣」字出現了近三千次。其中氣字詞彙用做名詞的如「陰陽氣」、「天地氣」、「藥氣」、「濕氣」、「民氣」、「臟氣」等共有233個;用做形容詞的如「中氣」、「邪氣」、「氣弱」、「氣結」等共有199個;用做動詞的如「出氣」、「閉氣」、「氣生」、「氣脹」等89個。因此氣出現的範圍,可說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非常廣泛。但是也發現「氣」字不用在無形的心理內容,而只用於有形的物類,它具有能力能產生可觀察的現象。以現代語言來說,人身的各種「氣」,如「臟氣」、「血氣」,可視為各種組織或器官的生理功能。而「外氣」(即武俠小說中所說的掌風)則是身體所產生的一種「生物能場」,它包含了電磁波、壓力波(顧涵森 1980),(李嗣涔 1990),(顧涵森 1981)以及一些未知的能量形式。至於「練氣功」就是在修練身體以致於達到一種叫做「氣」的生理狀態,簡稱為「氣功態」(錢學森 1981)。其他如「氣」感,「氣」行任督二脈,「氣」行大小週天則是當身體處於氣功態時,一種叫做「氣」的生理現象,被大腦感知在身體的奇經八脈系統傳播的現象。

  總而言之,「氣功」就是運用意識的作用,對自己身體及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達到一種新的生理狀態--「氣功態」的一種工夫。

(二)氣功的源起

  氣功在我國流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黃帝內經中第一大部份「素問」的「上古天真諭」,「異法方宜論」及「刺法論」等緀文中均提到了「導引」、「按蹻」、「餌舌下津」、「淨神不亂思」等語都是指氣功的鍛鍊方法(林厚省、駱佩鈺 1990)。相傳黃帝內經的出現是在西漢初年(西元前200年左右) (魏凌雲1987),而在西元前380年的戰國時代所出版的行氣玉佩銘,已有如下的文字:「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其中的「行氣」即為呼吸療法,也就是後世之「氣功」。其他如老子道德經有「虛其心,實其腹,致虛極,字靜篤」等語,都是指在練功時,心情須安靜,意要守丹田,即練氣之功夫。凡此種種都說明了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就已運用氣功養生健身。

  至於氣功的起源是在什麼時代?什麼樣的狀況下出現的呢?在商朝初期的銅器上,有些圖像十份生動的描述了古人練「氣功」的各種姿勢,這說明在文字產生之前,很可能就產生了氣功(林厚省、駱佩鈺 1990)。至於「氣功」練法中的「調息」及「調心」很可能是人在抵抗大自然的種種考驗下,所綜合歸納出的一些原則,例如,當天氣寒冷時,人們會坐在避風朝陽的地方取暖,坐的姿勢自然將手腳緊縮靠近驅體,兩手放在小腹上,並將口自然閉合,以利保暖,這就是後來練功時的打坐姿勢。在空氣稀薄處,自然會產生深呼吸,久而久之,形成了腹式呼吸。另外在偶然的快速思想過程中,激發了小腹(丹田)的氣感,並領悟到如能全身放鬆,更容易引發氣感。人們逐漸從這些活動中,歸納出了許許多多的方法,而教導一般人進行有意識的鍛鍊,經過幾千年不斷的改善,而演變成了今天的氣功。

(三)氣功的本質--氣功態

  練氣功時,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生理變化?與一般人在正常狀態下有什麼顯著的不同?這是氣功要想科學化必須嚴肅面對的第一個課題。目前由大陸及國內所做的實驗發現,氣功師父在練氣時,至少發生了下面幾種變化:


1.手掌及臉部溫度發生變化(王斌愛 1985):

  大部份師父練氣時,手掌及臉部溫度上升,通常伴隨著血壓下降,但也有小部份相反,溫度下降,血壓上升,手掌溫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血管放鬆,血流量增加的結果。由於血管是人體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所控制,在正常

  狀態下,應該不受大腦的意識所控制。因此師父練功時,顯然刺激到了大腦自主神經的樞紐--下視丘。

2.身體穴位量到了低頻的震波(陶燕芳、楊寶堂 1985),(褚中祥等 1989):

  大陸的學者用壓力偵測器在身體的重要穴位,如兩道眉毛中間的印堂穴,手掌中心的勞宮穴及肚臍下的氣海穴量到了8到13赫茲的低頻震波,比一般人高10倍左右(陶燕芳、楊寶堂 1985),另外一組學者則測到主峰在3到5赫茲,能量超過背景噪音十到一百倍的低頻震波,只有少數師父測到10到13赫茲之震波(褚中祥等 1989)。這些數據表示,氣功師父在練功時,身體的穴道路產生了機械的振動,推動周圍的空氣形成震波。

3.內臟產生蠕動(陳維廉等 1990):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用放射性元素鎝來標定硫膠質,打入體內,再用α射線偵測器來測量氣功測量氣功運氣前後肝內的血流量變化時發現,在用導引,行氣及吐納時,肝臟都會呈現規律性的舒張及收縮,促進肝臟血液循環,發揮按摩肝臟的功能。另外在大陸的研究中發現,當運氣經過胃腸時,這些臟器也會急遽的收縮及擴張,由於身體的器官也是受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控制,而臟器的蠕動現象均顯示副交感神經受到相當大的刺激,這又再度證實練功時大腦自主神經總樞紐(下視丘)受到了刺激。

4.腦神經的反應(劉國隆等 1989) ,(李嗣涔 1990):

  北京中醫學院對練功時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做了詳細的研究,他們認為人體一切功能均受中樞神經系統之控制,因此研究中樞神經系統之行為對闡明「氣功」的質極為重要。他們用聲音,閃光,觸覺刺激的方法來刺激神經

  末端之感受器,然後測量這些神經信號送進大腦之誘發反應。結果發現當師父練功時,這些神經信號在大腦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劉國隆等 1989),但是自主神經中樞所在部位腦幹則明顯處於激發的狀態。這一事實不僅可以解釋前面所量到的現象,如手溫變化,內臟蠕動,即「大腦靜,內臟動」和「靜中求動」的理論,同時也為解釋氣功練到高深時所產生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提供了神經生理學的基礎。臺大醫院腦神經室所做的類似實驗顯示,練功10年以上的師父,其腦神經誘發電位與一般人有顯著的不同(張楊全 1994)。

  腦神經的另一個重大反應是腦自發電位(腦波)的變化。腦波是一位德國科學家貝格於1929年所發現(Brazier 1979)。他的測量方法很簡單,只要放兩個電極在頭顱上,就可以量到大約只有10個微伏左右的電壓變化。當被測試的人張開眼睛時,這些電壓的振幅很小,頻率大約在13到35赫茲,叫做β波。但只要一閉眼,幾乎瞬間就會出現5到10倍振幅,頻率在8到13赫茲之波動,叫做α波。

  另外的實驗發現(李嗣涔、張楊全 1991),當學佛與學道不同門派的師父在練功時,腦α波之變化可以粗分為兩類,佛家的「禪坐」(即靜坐)與道家的「放空」等功法相當接近,都是在靜坐中,或者是腦中什麼也不想(放空),或者是數息或守竅(坐禪),集中意念數自己的呼吸或是想身體某一部位如丹田。這些功法對腦α波的影響就是大幅降低α波的振幅如圖一所示,一位初學坐禪的人士練習入定時腦波功率頻譜之變化。愈是高段的師父,壓抑α波之能力就愈強,甚至把整個α波都去掉了。這種狀態是人體巨觀細胞系統的一個全新的狀態,與「清醒」及「睡眠」兩個人體最常見的狀態均不同,因此定義為「入定態」,代表了身體所處的一種氣功功能態(簡稱「氣功態」)。

  另外一種練功法即道家及佛教密宗的練法,也就是練丹田,練任督及大小週天的功法,這時師父腦內α波振幅大幅的增加,從2倍到5倍都有,這種狀態定義為「共振態」,是有別於「入定態」的另一種「氣功態」如圖二所示,一位道家師父以放鬆法練功時,腦左右半球α波功率頻譜之變化。為什麼叫「共振態」呢?因為他們發現(李嗣涔 1989)用與腦α波相同頻率的閃光或快速思想來刺激大腦,而讓腦α波振幅大幅增加的話,是可以引發氣感,造成氣集丹田或氣走任脈之結果,而氣感又可以激發α波,因此產生共振的現象。

  在實驗的過程中也發現道家高段師父練功時也是進入「入定態」,與「佛家坐禪」的高段師父結果非常類似(李嗣涔、張楊全 1991)如圖三,一位道家文始派師父練功前及練功中之腦波頻譜變化。顯示道家的練功法是先練「共振態」,再進入「入定態」,而佛家坐禪,一開始就是練「入定態」,兩者殊途而同歸,最後的境界似乎是相同的。

(四)外氣的性質

  外氣也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說的掌風,到底外氣的性質是什麼?是氣功科學化所要面對的第二個課題,大陸上的研究人員用紅外線探測器來測量師父所發外氣中8到14微米波長之紅外線(顧涵森 1981),由此測到了從掌心勞宮穴所發出有大低頻漲落的紅外信號。臺大電機系也用銦化銻紅外線偵測器來量外氣中所含3到5微米紅外線之強度(李嗣涔 1990)。實驗結果顯示,當氣功師父發放「養氣」,也就是替人治病,助人練功之氣時,手掌溫度會上升,紅外線強度大增,而師父身體也處在「共振態」。但若發「殺氣」,也就是傷人之氣時,則手掌溫度會下降,紅外線強度減弱,這與前面所說練氣時,可由大腦意識直接控制交感神經,放鬆或收緊血管,導致手掌溫度上升或下降的現象是一致的。

  另外根據大陸研究人員所做實驗顯示,外氣中還有高能量的電磁波,包括微量的γ射線,X射線及紫外線等等(顧涵森 1981)。有時也含有一些大型分子的碎片,能在一米遠處打動懸掛的縫紉線,使垂直下落的粉塵向前飄動,甚至還量出了這些微粒流的速度在每秒13到104公分之間。凡此種種證據皆顯示了外氣中的確含有多種的能量型式,包括還沒有量出的部份,我們通稱為「生物能場」。

(五)外氣的作用(胡海昌等 1989)

  外在中國大陸所做的氣功實驗中,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研究是在了解外氣對小分子,細胞,生物大分子,植物種子,動物及人體的免疫功能之影響,以及外氣用來治療病症的效果。其中比較重要的發現包括北京清華大學所做氣功外氣對液晶的作用(陸祖蔭 1985),發現外氣可以扭動液晶的長鍵分子,使其旋轉,也可以對雷射光的極化方向造成部份影響,顯示「氣」有著比目前人們所理解到的更為深刻的內涵。另外由氣功外氣對老鼠腹腔巨噬細胞,淋巴細胞,腫瘤細胞,心肌細胞的實驗中均觀察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應(胡海昌等 1989)。在對大腸桿菌及葡萄球菌之實驗時,發現以「養氣」作用30分鐘可以大幅增加細菌之繁殖速率從1.5到7倍,「殺氣」則可以殺傷細菌百分之五十到九十。陽明醫學院生化科也嚐試以「養氣」及「殺氣」來研究對癌細胞之影響,結果發現細胞呼吸速率,DNA合成率,蛋白質合成率及細胞生長數目雖無明顯變化,但RNA之合成量就出現了顯著的不同,實體腫瘤在接受十次「殺氣」,每方位角兩分鐘後,DNA有斷裂情形,顯示外氣的確與細胞內大型生物分子產生交互作用(Chieh et al. 1991)。

  至於外氣對人體的效應,北京中醫學院研究了外氣對腦α波的影響(劉國隆等 1989)發現,在外氣作用下,正常受試者腦電功率明顯增大,由於大腦是控制身體心理及生理的總樞紐,因此大腦生理發生改變,當然會影響到身體,由此可以證實外氣療法是有理論根據的。

(六)氣功的保健原理

  台大醫院內科蔡敦仁教授(Tsai et al. 1995)教導洗腎病人練習氣功,結果發現病人自覺症狀包括胃口、體力,大便次數都有明顯改善,性活動次數增加,以客觀方法評估尿毒病人體能之指數 Karnovfsky scores 有明顯改善。台大復健科賴金鑫教授(Lai et al. 1995)研究老年人(64±9歲)練太極拳對心肺功能之影響,追蹤兩年之結果發現持續練習太極拳之老人,其吸收氧氣之能力退化較慢,顯然對其健康有所幫助。為什麼練習氣功對保持健康或恢復體能有這麼大的幫助呢?

  由前面所提的實驗證據顯示,練習氣功可以打通腦內意識中心與下視丘自主神經系統之障礙,因此可以控制血管通透性及末梢血流量增加及改善血液循環。再由氣到血到,把營養送到全身每一部份,讓本來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所獲營養不夠,即將致病的細胞得到充足的能量,排除累積的廢物,自然細胞活力增加,抵抗力也增加,消彌一場即將來臨的疾病。另外氣功鍛鍊能刺激到副交感神經,讓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加,從而增進了食慾,提高了消化功能。再加上練氣功要求放鬆,排除雜念,因而降低了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一旦外界刺激對大腦之干擾減少,身體自主神經系統將自動去調適,修復整個身體,促進了身體的健康。(林厚省、駱佩鈺 1990)

  總之,氣功鍛鍊可以幫助放鬆,消除緊張狀態;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能提高神經系統在商言商能力;能降低身體新陳代謝的速率,將多出能量用作修補身體,抵抗疾病;能按摩內臟,改善消化及吸收功能,能增大肺活量,血管容積量,增加營養輸入及循環之能力,凡此種種都能達到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三、人體特異功能科學觀

(一)第三眼:手指識字、耳朵聽字

1.普遍性

  1979年底北京大學生物系的陳守良副教授舉辦一個識字功能訓練班,有5到14歲的40位小朋友報名參加,各實驗不同的天數,結果其中15位參加了四天以上訓練的兒童有八成出現了手指識字功能(陳守良等 1989)。其他三天以下的訓練成效較差,平均下來總共有16位小朋友出現感應能力佔全部的四成。1980年杭州大學的田維順教授等人對杭州四所小學及四所中學年齡7至18歲的學生1222人做了四個小時的誘發測試,結果發現以9歲的兒童手指識字功能出現的比率最高達20%。而年齡降低或增加,出現的比率遞減:10歲及11歲均為百分之十四左右;12歲為百分之七,13歲為百分之四,14歲以上的150名學生當中只有一位出現(田維順等 1996)。由此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課程及知識愈多、愈繁忙,能夠用手指捕捉訊息之可能性就愈低。

  上海市高校人體科學聯合研究組的劭來聖等人從1982年對上海各高等校院的學生與老師以及地區的工人舉辦了「特異功能誘發訓練班」,結果發現文化程度比較低的工人群中,比較容易誘發成功,功能提高也比較快(劭來聖等 1986)。比如1986年一月,訓練對象是11名男女工人,年齡在18到20歲,小學程度二人,初中程度九人。每天訓練一小時,總共訓練18天。結果到了最後一天,每人不但出現識字功能,還掌握了隔空把盒子內鉛絲以念力彎曲的功能,個別最厲害的還能把鉛絲折斷,甚至搬運到遠處。

  我自己在佛武禪協會吉岳理事長之協助下,於1996年七月舉辦了兒童手指識字訓練班,有7到13歲共15位小朋友報名參加。經過四天每天二小時之誘發訓練,結果有三位小朋友出現了識字功能,一位八歲、一位十一歲、一位十三歲。前兩位其實在第一天只花了一小時就出現了功能,這也印證了大陸研究的結果,手指識字在兒童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在早期的耳朵手指識字實驗裡(王楚等 1989),作為題目的文字或圖像只有單張,受試者主觀的描述也相當一致;先在腦中出現麻麻點點或橫橫豎豎的紊亂圖像。經過一段時間後,大部分受試者感應到腦中出現一個大亮點,小部份感到出現幾個小亮點,接著若式樣為彩色圖片,則很快出現圖片背景的顏色;若式樣為白紙上的文字,則出現文字的顏色。此後逐漸出現一個模糊的圖像,不斷閃動,並且一部份一部份變成清晰圖像;若為文字則一部份一部份出現,各部份出現先後次序往往和筆劃的順序無關。後來作為題目的文字或圖像改成多張,並予以折疊(羅林兒等 1989;邵紹源等 1982),結果發現受試者可以有意識地選擇辨認層次或目標,腦中樞也能對接收到的折疊分佈圖像信號實現“展平”處理。有些兒童腦中會出現紙團合攏又開展的現象(邵紹源等 1982),有些則不出現紙團圖像,只出現由彎曲到展平的字形或是直接出現一筆一畫已經展平的文字。

2.實驗對象及方法

  為了證實上述所述現象之普遍性並深入探索手指識字的機制,我們以三年的時間對一位十多歲的高橋小妹妹做了詳細的研究,共進行了145次試驗,以了解她辨識成功的基本要素,以及可能發生的生理現象(李嗣涔,石朝霖1997)。高橋小妹妹的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中國人,她在台中讀到國小五年級後於民國81年移民到美國加州。她的父母在民國80年看到日本電視台有關手指識字的報導後,讓女兒也試驗一下,結果發現了高橋小妹妹也具有手指識字的能力。我們於民國82年10月(第一回),83年8月(第二回),84年9月(第三回)及85年5月(第四回)在高橋小妹妹回國省親之際,每次利用2到4天的時間,對她手指識字的能力做了詳細的研究。由於高橋小妹妹的父母非常重視這項能力,因此她在家每天都會練習半小時,因此功能非常穩定,本人也很願意配合實驗的進行。

  另一位研究的對象是現就讀光復國小五年級的朱小妹妹,她於民國83年暑假隨團到大陸去旅遊,經過上海交通大學時,正好交大在對兒童做耳朵識字的培訓。朱小妹妹也參與實驗,結果一個小時之後就出現了耳朵識字及手指識字的功能。我們於民國84年4月邀請她來做實驗,由於她平日並無練習,也不耐於長時間的嚴格實驗,因此我們只做了一回合(第五回)6次試驗就停止了。

  在正式實驗之前,我們必須先製做題目,在第一、二及五回實驗時,我們均裁下5×10 ㎝2之長方形白色紙條,然後隨機抽取紅、綠、藍、黑四種顏色簽字筆中一支在紙條上寫上文字包括中文、英文或日文,或畫上圖案,寫上算式等等。文字可以是一個或多個,同一張紙上的字或圖案可以用單一顏色或不同顏色;有時在色紙上寫字再外包白色紙條;有時用兩張白色紙條,在裡面的寫字,外面空白;或內外均寫字等等。然後紙條沿長邊對折後,以0.6至0.8公分之寬度由中心往外疊六次,形成一5公分之細長條紙捲,再在長條三分之一處各內折一次形成如圖一左方紙團。折疊後之紙團務必達到無法由外觀看到任何字型及顏色之地步。有兩次實驗是將紙條對折分別二或四次,外面包上鋁箔紙緊壓,但未用膠帶黏貼,以測試信號能否穿過金屬膜。每回實驗準備的紙團均超過50個,由實驗現場的來賓在另一房間當場書寫再折疊。第三及四回實驗,則裁下3×10㎝2之長方形紙條,一端剪成尖錐狀,折疊時則從尖錐處折起逐漸折向另一端,約可折十次以上,最後再對折,其目的在了解手指辨認圖案之方向是由裡向外或由外向內。

  實驗的現場是電機系內的討論室約有40平方公尺大小,通常旁觀的教授、學生、醫生或有興趣人士都在10人以上,有兩部攝影機從不同角度拍攝以記錄實驗的詳情。第二及第三回實驗並使用Inframetrics公司model 760 紅外線攝影機全程攝影以測量手掌及手臂的溫度,並可觀察手在布套或黑盒內觸摸紙團之動作。

  實驗開始時,主持人隨意請一位在場人員在約50個紙團中任選一個交給受試人,因此沒有人知道紙團內容為何,以達到雙盲的效果。高橋小妹妹在右手拿到紙團後,大部分情況下要在右手套上一深色布套,套口有帶子可以將套口縮緊綁在手肘中間,用矽偵測器在布套內測量之結果,套內餘光強度只有3×10-8至10-7 W/㎝2。有時會在布套上再罩上一黑紙盒,讓餘光強度再降100倍以上,此時可以說紙團處於完全黑暗之中,不可能藉由眼睛看到任何字型或圖案。實驗中有3次是把紙團放入透明塑膠盒中,用手觸摸盒面來辨認,其目的在了解手指碰觸紙團是否必要。在高橋小妹妹前三回做過的100次實驗中,有25次戴有眼罩阻絕光線,以了解眼睛在手指辨認過程中所起之作用。眼罩係十全公司出品為在有光環境下睡眠時所戴之用品。為達到同樣降低光進入眼睛之效果,有部份實驗不戴眼罩但在暗室進行,暗室之餘光強度約在2~5×10-8W/cm2左右。

  一旦綁上布套,即開始計算時間,到受試人聲稱“看到”字型則停止計時。此時小妹妹會選擇所看到顏色之簽字筆在白紙上寫出答案,並描述看到的景象。然後主持人請在場人員協助脫掉布套,打開紙團做比較,並詳細記錄實驗過程所發生的狀況。有時會請高橋小妹妹將看到字型出現順序一筆一畫的寫出來。在第三及四回實驗時,為測量兩手電壓的變化,實驗時請高橋小妹妹兩手各握一電極,兩電極另一端直接插在報表記錄器上,如此可以記錄兩手電壓差隨時間變化的情形。再配合腦中“看到”字型出現的時間,可以了解手部放電與手指識字之機制有何關連。

3.結果與討論

  由朱小妹妹及高橋小妹妹實驗的結果可以知道,朱小妹妹由於平日沒有練習,字型出現以後並不穩定,會移動分開又合攏,雖然成功率達50%但是由於實驗次數只有6次,僅能判斷她似乎可以用手指(或耳朵)識字,至於生理機制為何則並無結論。高橋小妹妹天天練習手指識字故功能非常穩定,由實驗之結果歸納,在前三回全部100次實驗中,有91次是手戴布套或僅以黑盒罩住雙手,其中有55次完全正確佔60%;20次顏色正確但字型有缺失;10次字型完全正確,但顏色不對;失敗的有6次。在剩餘9次實驗中,雙手完全沒有遮蔽的情形下有5次完全失敗,或者沒有看到或者看錯;有2次顏色正確但字型看錯;有2次圖形正確但顏色看錯,沒有一例是完全正確。我們提出下面的模型: (1)心理因素導致不戴布套時手溫會升到34℃以上

  高橋小妹妹不戴布套時手溫會上升到34℃以上,在暗室也是一樣,但是在雙手蓋上黑紙盒後會使手溫持續降低,這升溫降溫之機制為何?是值得研究的主題。通常黑紙盒的溫度與室溫一樣,故不戴布套時不論蓋不蓋紙盒,右手面對的環境溫度都是室溫。雙手蓋上紙盒時,紙盒會吸收雙手發出的紅外線導致溫度上升,故溫度平衡以後雙手將面臨一個溫度比室溫要高之環境,照理說雙手溫度還要升高才對,而不是下降4~6℃。因此我們判斷手溫在蓋黑紙盒後會下降,是由於高橋小妹妹當初發現有手指識字能力,開始練習時就帶有布套,因此養成習慣。一旦脫下布套心情比較緊張就不容易成功。我們也在暗室(光強度<10-7W/cm2)從事不戴手套的實驗,結果手溫上升後並不會下降,由此我們猜想“心理緊張”可能是導致不戴手套時手溫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我們有一次降低手溫而能馬上看到圖案之例子,但因為只有一個例子,我們還不能判定是手溫之高低或僅是心裡緊張而導致不戴手套時辨識率變差之後果。

(2)辨認的可能過程

  藉由手指觸摸,手指似乎送出某種型式的信號,沿著紙條內部表面由外向內掃瞄,往回送之信號似乎也經過手臂通過大腦記憶部位進入視覺認知中樞,認知中樞先將紙條打開,再從正面投射射現觀看反射之信息。如果紙條用膠帶(或漿糊)封住則信號傳遞或紙條打開之過程受到極大的干擾,似乎信號要很久時間(28分)才能進入紙條內部。若把紙條放入塑膠盒內,則信號會稍微受到干擾,圖案辨認無法完全正確,但不像黏死那麼嚴重。若用鋁箔包住紙張則完全不受影響,信號可穿過鋁箔而被偵測到。這也許與鋁箔沒有被黏住有關。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的史田元曾發現手指識字的「孔隙效應」(史田元 1989),也就是只要試樣放入完全封死的封套中,包括金屬筒、信封、玻璃管、環氧樹脂等,則受試者完全無法看到內部的圖案,但是只要封套上留有一個小孔隙,則信號似乎可以從這小孔隙進出,而絕大部份能被偵測出來。

  手中送出的信號一定是先投射紙條正面(向內摺的一面),收取反射信號,然後可以投射背面或另外一張紙條,收取反射信號。而送回的信號中第一次放電一定是表示大腦已到文字或圖案之顏色,然後消失;等到第二個放電尖峰出現時,整個圖案或部份圖案已在腦中出現,或已經消失。第三個放電尖峰出現時,腦中不但出現原來的圖案還增加新的部份,這樣不斷重複,直到所有的文字或圖案都出現為止,而這些文字及圖像是攤開展平的。目前所知是先在腦中產生圖像,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大幅下降約30%,如圖四所示,在血流回復之過程中手掌間產生放電,而非放電之後才產生圖像。

  至於為什麼第一個放電時一定是看到顏色,這表示顏色是大腦做圖形辨識過程中比較原始的功能,比如看一物體可能是先看見顏色再看清楚目標的輪廓及詳細形狀。至於眼睛受光為什麼能幫助手指辨識顏色之能力我們猜想眼睛看顏色也許會提供大腦視覺認知中樞一個顏色參考信號。手指識字送回的信號要與參考信號作對比才能得出正確的認知。當手指送回信號很強時也許就不需要對比參考信號了,這解釋了為何戴上眼罩仍有七成左右的正確率。

  過去所學的知識經驗及習慣也會影響辨認之字型,比如明明是英文大寫字母,看到的卻是小寫字母,這表示這些文字(如SUN)的信號是先送往大腦的記憶部位比對得知其內涵後(為英文SUN),再送往視覺認知中樞,中途大腦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字頭大寫,其他小寫)做了轉換,故出現在視覺認知中樞的字就成了“Sun”。


4.屏幕效應

  手指觸摸紙團所獲得的信號在大腦中呈現方式,根據大陸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的研究以及一些特異功能人士的主訴,都是大同小異的在腦中出現了一個銀幕,圖案或紙的顏色或紙團的形狀先出現在銀幕上,有時會消失再出現,然後顏色收撤形成圖案或紙團逐步打開又合攏,最後字形伸展開來,就像看電視一樣。這種腦中出現銀幕顯出圖案之現象叫做「屏幕效應」(王柏揚等 1995)。

  屏幕出現的時候是不是有生理的變化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高橋小妹妹第三及第四回合的實驗中,我們明確的測量到屏幕出現時兩手會有電壓脈衝出現,最高的電壓有0.2伏特。同時在榮民總醫院神經血管內科所做腦血流量之測試發現,高橋小妹妹在看到屏幕時,中大腦及後大腦動脈血流速度均大幅降低約百分之三十,表示大腦活動量降低,進入瞬間的「入定態」。而在血流速度上升恢復常態的過程中,雙手掌出現了電壓脈衝,而屏幕也在此時逐漸消失。因此屏幕效應雖然是一個主觀認知的過程,但是伴隨的生理變化是可以用儀器來測量的。

  根據大陸特異功能人士的說法,手指識字是訓練特異功能的初步階段。的確「屏幕效應」的出現是大腦學會解調外界送入雜亂訊息而以影像方式呈現的第一步。當紙團之包紮方式改變,比如用膠帶封住或放入盒中手指不能直接接觸,高橋小妹妹必須練習2到3個月後才能重新掌握辨識之技巧,而再度形成屏幕。因此不斷的訓練,可以讓大腦建立各種解調外界訊息的程式,由外而內經由手指逐步完成物體與大腦意識之聯繫管道,這種感知能力可以用古代所流傳下來的「第三眼」來描述,因為它的功能和雙眼幾乎一樣,但不需要光之參與,也可以經由手指,身朵及腋下發發揮功能。第三眼的掃瞄機制若能研究出來則我們可以製造出一種新型醫學檢驗工具,可以掃瞄消化管道及內臟內外壁的影像。另外我們也可以訓練後天盲之盲人,開發手指視覺,使其重新看到這個世界。當屏幕效應操作到達高深的程度後,如果能將管道反向,藉由屏幕影像的思維操作,由內而外影響到外界的物體,則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念力。

(二)念力

  念力有不同的型式,我自己所量的一種型式來自功能人所發出的磁場(李嗣涔和石朝霖,1993)。在念力實驗過程中,受試者先換衣服,換上剛拆封之內衣及無塵褲,穿拖鞋,然後開始念力實驗,以念力轉動-密封之指南針(Engineer公司製造)。用時用F.W. Bell公司出品的高斯計(model 1940)來測量受試者右臉頰外2公分遠,垂直臉頰且方向向外磁場大小。磁場隨時間之變化則由Hp參數分析儀記錄再畫出。開始前要先用高斯計再檢查一遍全身以防止身上帶有磁性物質。另外我們也讓受試者發出念力讓以電池操作的手錶秒針停止,並同時測量距離頭部10公分外,垂直地面磁場之大小。

  當受試者以念力轉動指南針時,距離右臉頰1公分處所量到垂直臉頰方向之磁場最大值高達115高斯,呈脈衝型式如圖五所示,約為當地地磁(0.3高斯) 的380倍,方向有正負之變化,在這同時在頭前約10公分的指南針開始轉動。當以念力停止用電池操作的手錶秒針時,距離前額10公分處垂直地面磁場之大小變化最高達30高斯,呈連續之變化。根據簡單的電磁定律計算,假設磁場由半徑為1公分的電流圈所產生的,則全部電流要高達1000安培以上,才能產生連續10高斯之磁場,身體裡流這樣大的電流應屬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磁場的產生,很可能和磁鐵成因一樣,是體內帶磁性分子按一定方向排列形成了磁區之故。其中有可能的分子有紅血球(中心含一鐵厚子)或氧氣(具順磁性),實際的生理成因是否如此,則要測量其頭部的核磁共振影像才有可能釐清。

  大陸的功能人包括10歲左右的兒童具有念力者很多,均未有大磁場出現之報告。根據功能人主訴,實驗成功之必要條件是腦中出現屏幕效應,將所需操作之物體影像先在屏幕成像,再予以思維控制就能產生念力。念力中最不可思議的現象是「突破空間障礙」,也就是將密封在玻璃瓶中之葯片,色塊,銅紙,相紙等同念力取出,而不破壞玻璃瓶。為驗證事情之真假。1982年中國科學研究會組織一次聯合測試(人體特異功能聯合測試組1983),共有全國二十幾個單位,四十多位研究員參加了這項工作。主要做兩種實驗:「透視信封內文字」與「瓶中取藥」。凡是第一次聽到這些現象的人總不免立即反應,這又是在變魔術。例如美國的大衛魔術,不但可以把巨大的自由女神像隱形,讓飛機消失;大衛本人還可以穿過長城,飛越大峽谷,簡直是無所不能,何況只是小小的透視與穿瓶。事實上仔細去分析魔術的成功演出,大致上有兩個主要關鍵:一個是魔術師事先精心準備好的道具與助手;二是魔術師本身練有嫻熟的手法。在大衛魔術中比較驚人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都是以道具為重,手法為副,甚至不需要手法。而在一些小品魔術中,如變撲克牌、紙幣則道具手法並重,或是純以手法取勝。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如果魔術師所使用的道具全部由一般觀眾來準備,則大部份變魔術的戲法都會失靈。

  做特異功能的實驗,就是不能讓功能人來準備道具,所有實驗的設計、所使用之樣本及儀器,全部由科學家來準備,功能人只能在最後進入實驗室,才能接觸到樣本開始做實驗,因此靠道具作假的可能性被摒除了。但是如何來防止功能人使用手法作假呢?比如在「透視信封內文字」之實驗中,功能人是否可能調包,換成自己偷帶之信封?或是偷偷打開信封,看了裡面的字?或者是監視的實驗人中有人知道信中的內容而不小心暗示出來?為了去除這些可能性,實驗的設計必須滿足五個原則:第一,式樣必須具有唯一性,寫字的紙片剪裁成特殊(唯一)之形狀,剪剩之紙片留下做為實驗後之比對用(虎符法);在將紙片封進外表完全一樣的信封,實驗時當場請不同的監視人在信封上簽字,這個信封及內部的試樣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樣本,功能人不可能是先準備好。第二,信封採不透光、不可逆式封裝,只要一拆信封,封裝就被破壞而無法完全復原。而不拆封,是無法通過普通視覺看到內部的。第三,主試人及受試人均不知信封的內容,保證雙盲,避免暗示。這可以在實驗前先準備好五十到一百份裝有試樣之信封,當場隨機選取一封來達成。第四,現場至少兩個人或用錄影機全程監視,信封不離開現場。第五,實驗必須重複幾十次,成功的結果必須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

  在這些嚴格條件控制下,特異功能與魔術產生了根本上的區別,通過五項原則檢驗的實驗才予以採信。也唯有這樣,才能說服科學界,接受特異功能的存在性。

  實驗的結果發現在81次的特異轉運或突破空間障礙的實驗中,可靠成功的有25次約佔3成(人體特異功能聯合測試組1983),顯示這些能力雖然奇特,但都是客觀存在的。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宋孔智等1989)用高速攝影機以每秒400張之速度拍到了藥片從玻璃瓶內,突破底部半裡半外到穿出瓶外之連續過程,可以量出藥片穿壁之速度為每秒2.8米。另外一個實驗從500毫升滴液瓶中移出未感光相紙包,用了100多毫秒的時間,速度約在每秒30釐米左右。

  這些實驗配合樣本唯一性及不可破壞性的設計,可以明確的證明突破空間障礙這種特異功能的客觀真實性。這裡引發了一個物理上的難題,如何用已知的物理理論來解釋兩種物質交錯而過的現象。大陸的物理學家劉易成教授用多態空間的觀念來說明穿壁的過程(特異現象研討會1996)。用一簡單的比喻來說,一個兩度空間(平面)的瓶子就如同在紙面上畫的一個大圈,瓶中的藥片就是大圈中的一個小圈。在紙面上要把小圈移出大圈,大圈一定要開到一個足夠大的口,也就是瓶口夠大,才能做到。但是對三度空間的人來說,要把一個小圈移出沒有開口的大圈,簡直易如反掌。他只要把小圈提高離開紙面,進入第三度空間就可自由的移動到大圈外再放回紙面,這時小圈在紙面上之投影就穿瓶而出,造成兩度空間生物的震撼。這裡的關鍵在於瓶的內外在第三度空間是相通的。同理,劉易成教授認為三度空間的瓶子,其內部及外部在第四度空間是相通的,沒有任何障礙。而特異功能人士具有之功能就是能把瓶內的藥片提升進入第四度空間,移出瓶外再回到三度空間。但是第四度空間在那裡呢?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物理系的耿天明教授將穿壁看作是宏觀量子穿隧效應,只要功能人將瓶壁之位能降到比藥片之動能還小,則根據量子力學應可以觀察到穿隧效應。這個理論可以藉由測量穿壁時,玻璃器壁折射率之改變來驗證(特異現象研討會1996)。

  我自己也提出穿壁之可能原因是藥片形成了宏觀的量子波的緣故(李嗣涔1996)。根據德布羅意物質波觀念及薛丁格波動方程式可以知道,不論物體中原子熱運動速度為何,只要物體的質量中心速度下降到某一程度,整個物體將化為物質波動,而可從瓶子之瓶蓋縫隙鑽出。但為滿足動量不滅定律,仍可用高速攝影機觀察到連續穿壁之過程。這也解釋了為何過去的實驗中,容器壁上必須有一條縫、小孔或有蓋子等,實驗才能成功,而從無縫的容器中移不出其中的標的物。但是物體一移動似乎又將摧毀波動現象?

  到底那一個理論正確呢?或者都不正確?還有待物理學家設計更精巧的實驗來驗證。


四、結語

  經過科學的研究,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氣功保健運動已逐漸褪下了神秘的外衣。氣功係調心、調息和調身的鍛鍊,使身體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例如練氣的時後,腦α波大幅增加進入「共振態」,入靜放空的時候,腦α波受到抑制進入「入定態」。我們也從實驗中找出氣功共振態的原理,使得練「共振態」變成輕而易舉的功夫。外氣的作用相當巨大,殺氣可以打斷DNA鍵,抑制濾過性病毒之活性。但是外氣之成份並沒有測量得很清楚,也沒有定量的標準,未來要更深入的了解外氣之效應,外氣本身之定量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人體特異功能係屬於靈異現象的一部份,過去一向被列入「怪力亂神」的領域,國外超心理學雖然已有超過一百年的研究歷史,並搜集了數量極為龐大的案例,但仍無法獲得大多數科學家的認同。其原因在於西方缺乏氣功的傳統無法經由氣功的訓練而培養出大量的特異功能人士。中國大陸及台灣近十多年來的努力,正逐漸彌補這項缺點,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可以將7到13歲的兒童開發出各種不同的功能。而其中手指耳朵識字,特異書寫,突破空間障礙之能力也已經確定存在,其關鍵就是功能人已打開「第三眼」可以在腦中建立屏幕,一方面從手指,耳朵擷取信息形成影像,一方面操作屏幕發出念力。第三眼到底位於腦中那一部位?如何操作物體突破空間障礙?兩物體為何可以交錯而過?凡此種種問題已經向現行的物理學、生理學以及腦科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它代表我們對人本身的了解還很有限,對物理世界的了解也有殘缺,我相信一旦這些問題得到解答,人類文明將提升至一個新的境界。









1本文的完成要感謝石朝霖先生,大陸的功能人與研究人員以及高穚舞等小朋友與他們的父母親們,他們所提供的實驗設計以及親自參與以顯示人體特異能力之貢獻,使得人類社會流傳了千百年的特異現象能夠脫離「怪力亂神」的領域而步入科學的殿堂。


《參考書目》

























































































































































































































































































































































人體特異功能聯合測試組
 1983關於人體特異功能真實性的聯合測試報告,人體特異功能研究1: 9。
 
王伯楊,盛祖嘉,邵來聖,沈云虎,虞惠華,方林虎
 1995思維傳感中屏幕效應現象的分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王斌愛
 1985氣功過程中人體穴位皮膚溫度的變化,氣理(增刊):12-14。
 
王楚,賀慕嚴,陳守良,鄭樂民,邵紹源,張祖啟,劉兆乾,吳葆剛,羅林兒
 1989人體特殊感應機能的圖像顯示過程,創建人體科學(1),569-573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史田元
 1989人體特異功能屏蔽效應,創建人體科學(1),594-599,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田維順
 1994特異功能視覺與眼睛,中國人體科學4:4-8。
 
田維順,朱惠忠,朱曉平,李偉健,鐘建安,陳子光,倪颯
 1996耳朵識字年齡、性別分怖特徵的研究,中國人體科學6:105-108。
 
朱潤龍,朱怡怡
 1989創建人體科學,成都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宋孔智,藍榮良,李向高,周亮忠
 1989人體特異功能突破空間障礙現象的探索,創建人體科學(1),705-717,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李嗣涔
 1989以刺激法導引氣感之產生,國立台灣大學工程學刊46:117-125。
 1990氣功態及氣功外氣之紅外線頻譜,國立台灣大學工程學刊49:97-108。
 1996固體產生宏觀量子波之可能成因,中國人體科學6:111-113。
 
李嗣涔,張楊全
 1991由腦α波所定義的兩種氣功態,中國醫藥雜誌2:30-46。
 
李嗣涔,石朝霖
 1993人體潛能者之腦波特徵及電磁現象,中國醫藥雜誌4:125-136。
 1997手指識字研究,中國醫藥雜誌8:1-15。
 
特異現象物理研討會(小型)記實
 1996中國人體科學6:187-191。
 
邵來聖,朱怡怡,朱潤龍
 1986四年來對青年進行特異功能誘發訓練的探索,人體特異功能研究4:103-106。
 
邵紹源,王楚,賀慕嚴,羅林兒,張祖啟,陳守良,鄭樂民,劉兆乾
 1982人體特殊感應機能辨認紙團捲時的圖像顯示過程,自然雜誌5:274-275。
 
林厚省、駱佩鈺
 1990氣功啟示錄,台北:丹青。
 
胡海昌,吳祈耀
 1989氣功科學文集(I)和(II)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
 
陳守良,賀慕嚴,王楚,鄭樂民,邵紹源,張祖啟,劉兆乾,吳葆剛
 1989人體特殊感應機能的普遍性問題,創建人體科學(1),565-568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莊宏達
 1990中華民國第三屆中國醫藥學術大會及國際針灸研討會聯合大會,p.174,台北。
 
陶燕芳,楊寶堂
 1985氣功聲信號的檢測分析,氣理(增刊):8-9。
 
陸祖薩,晏思賢,劉致用,任素清
 1985氣功外氣對液晶的作用,氣理(增刊):9-11。
 
陳維廉,林雄,楊佑文,許惠珍及廖炎智
 1990第三屆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及國際針灸研討會,122,台北。
 
張揚全
 1994Influence of Qigong exercise on the Multi-modality evoked potential of the human nervous system,生物能場研討會,4,台北。
 
褚中祥,王修壁,李道德,孟淑芳,李盈忠
 1989氣功和特異功能次聲信息的測試與分析,氣功科學文集(I),胡海昌等主編,274-287,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
 
劉國隆,崔榮慶,牛欣,彭雲豔
 1989氣功態與外氣效應神經機制的實驗研究,氣功科學文集(I) ,胡海昌等主編,12-29,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
 
錢學森
 1981開展人體科學的基礎研究,自然雜誌4:483-488。
 
魏凌雲
 1987鍼灸科學與技術,台北:中華。
 
羅林兒,王楚,賀慕嚴,張祖啟,邵紹源,鄭樂民,陳守良
 1989人體特殊感應機能對多層樣品的辨認過程,創建人體科學(1),574-579,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顧涵森
 1980自然雜誌3:533。
 1981生命特徵信息的探索、模擬與應用,自然科學年鑑2:34-41。
 
Banguet, J.P.
 1973EEG Clis, Nemophysiology 35: 143.
 
Brazier, M.A.B.
 1970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the nervous system. London: Pitman.
 
Chien, C.H., Tsuei, J.J., Lee, S.C., Huang, Y.C. and Y.H. Wei
 1991Effect of Emitted Bioenergy on Biochemical Functions of cells. American J. of Chinese Medicine XIX: 285-292.
 
Grattan-Guinnes, Ivor
 1982Psychical Research:A guide to its history, principles & practices. Welling Borough, Northamptonshire:Aquarian Press
 
Gurney, E., Myers, F.W.H., & Podmore, F.
 1886Phantasms of the living (2 vols.). London: Trubner.
 
Irwin, H.J.
 1989An introduction to parapsychology. Jefferson, NC: MacFarland.
 
Lai, J.S., Lan, C., Wong, M.K. and S.H. Teng
 1995Two-year trends in 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 among older Tai Chi Chuan paractitioners and sedentary subject. JAGS 43:1222-1227.
 
Rhine, J.B.
 1934Extra-sensory pereption. Boston: Bosto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1936Some selected experiments in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J.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216-228.
 1948The reach of the mind. London: raber & Faber.
 
Sidgwick, E.M.
 1888On the evidence for premonitions. Proc. of 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5: 288-354.
 1891On the evidence for clairvoyance. Proc. of the Soci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7:30-99.
 
Sidgwick, H., Johnson, A., Myers, F.W.H., Podmore, F. & Sidgwick, E.M.
 1894Report on the Census of Hallucinations. Proc. of 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10:25-422.
 

Rhine, L. E. and Rhine, J. B.


 


(以下摘錄出處為【難以置信-科學家探尋神祕信息場】一書,李嗣岑 / 鄧美玲著,第82-86頁)


==== 書中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易霖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