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投資理財的理論中,獲利減去成本就是投資人的淨(實際)收益。因此,在獲利不變的前提下,如果能將成本極小化,那麼投資人的相對收益就會越高。但在實務上,成本極小化是不能無限上綱的。


一般大眾不論是在投資或是購物時,總是一再地要求「物超所值」。除了品質不能降低水穩之外,價格自然是越便宜越好。只是,對於價格與價值間應該維持怎麼樣的一個標準,才能夠讓自己用最少的資本,獲取最大的報酬,一般大眾卻沒有太多的清楚的概念。


許多投資理財行為都有它一定的成本存在,其中包括了各項投資的手續費、管理費,以及支付業務人員的佣金等等。在投資理財的理論中,獲利減去成本就是投資人的淨(實際)收益。因此,在獲利不變的前提下,如果能將成本極小化,那麼投資人的相對收益就會越高。


但是,有些成本是可以也必須節省的,有些則是不能。簡單來說,如果那筆成本可以幫助投資人獲利更多,或是能夠獲得更高的服務,不但絕不能省,還要讓它花得有價值。筆者的意思不是說成本越高越好,而是:成本應該有它一定的水準。


因為在實務上,成本極小化是不能無限上綱的。如果投資人只把消費時那套「不計一切後果殺價」的本事,帶進投資理財的領域中。那麼,失敗與虧損恐怕就不會太「預料之外」了。


過去常聽許多投資人,習慣於將平日消費時的那套「殺價」手法,應用在投資理財的行為上頭。舉例來說,在申購某支基金時,非手續費有折扣的基金不買;另外像是購買保單,就希望保險業務員將佣金「加減退回,意思一下」。


試想,基金手續費與管理費是維持基金運作,也就是聘請研究分析人員與基金經理人等的主要開支。如果基金公司少了這筆收入,如何能請到好的人才,幫忙將客戶的資產極大化?


而保險佣金亦是一例。保險業務員的收入,都來自於幫客戶做好最適當保單規劃後的佣金。老實說,一張保單的壽命有時長達十幾、二十年,甚至長達三、四十年。


保險業務員在這段漫長歲月的所有服務,都是來自於這些保單的佣金收入。如果業務員的生活都無以為濟,那麼以客戶需求為基礎的保單規劃,永遠就只是不切實際的空談。


所以,有時理論上是一套,實際上的運作卻困難重重。而其 他小氣不足以成大事,賺大錢的例子,還存在於生活中的許多面向。例如:有的人省吃儉用,只為購買某些名牌炫耀;有的人縮衣節食,最後讓自己的健康亮起了紅 燈;更有人因為不肯投資自己或朋友,結果不但工作無法晉升、事業無成,還成為眾人口中的小氣財神。


這些活生生的案例,希望能提供給一心只想賺錢的云云眾生們參考與醒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易霖ok  的頭像
    易霖ok

    易霖的部落格

    易霖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