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短線炒基金,小心獲利蒸發《天下雜誌》 | ||
「怎麼會這樣?」台北市一位剛退休的李姓小學老師,看著對帳單上的帳戶餘額,直搖頭嘆息,「買了幾檔基金,每次都說會賺,結果最後獲益快比定存還不如?」 原來,因為存款利息太低,李老師在銀行理財專員的建議下,將原先定存的五十萬台幣,分別投資在數檔基金上。本以為相對於股市的大幅震盪,可以穩定獲利,誰知道理財專員卻不時打電話來推薦新的基金商品,要她轉手舊有基金,「一下金磚概念基金、一下高科技基金的,我又不懂,看績效很好,想說會賺更多就買了,」李老師一年下來,一共換了四檔基金。 到了年底,李老師檢視自己的獲利,卻沒賺到多少。扣除每次購買新基金的手續費,獲利更是低得可憐。李老師一急之下,想要贖回五天前剛買的組合型基金,銀行卻告訴她,投信公司因應證期局即將通過的新規定,七天內基金短線交易,要付二%的買回費,讓她氣得摔電話,「真是悔不當初!」 基金短線交易,台灣最嚴重 李老師的例子,正反映了台灣基金市場,充斥短線交易吃掉投資人獲利的情況。 根據聯博投顧的最新統計,台灣基金投資人的基金持有時間在三年以下者,一共佔了六成以上(一○六頁表一);香港麥肯錫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國內的各類型基金轉手率,皆大幅高於其他國家(一○六頁表二)。「台灣的基金投資行為,已經習慣短線了,」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祕書長蕭碧燕說。 造成台灣基金市場短線交易的原因不少。包括理財專員為求業績,並抽取投資人投資新基金的手續費佣金,往往傾向推銷新的基金商品給客戶;另外,據德盛安聯投信副總經理段嘉薇指出,台灣的基金投資市場仍以七成的散戶投資為主,因此週轉率相對較高。 「不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台灣投資人想靠投資基金『賺錢』,卻用錯了方法,」摩根富林明投信協理邱亮士指出,國內投資人,還是習慣「把基金當股票交易」,追高殺低,但往往最後的結果卻不如預期。 新光投信策略投資處協理賴冠吉也說,「國人投資基金的觀念,從一開始就有問題。」他認為,投資基金做為資產管理的一部份,追求長期的穩定報酬,比短期的最大報酬重要,「但現在台灣是完全反過來了。」 台灣基金市場怪現象 短線炒賣基金的風氣,也造成台灣特有的基金市場怪現象。例如券商、投信業者甚至銀行會製作各家績效評估,但往往年評、季評乏人問津,台灣地區的投資人,積極觀察比較各家基金的「月排名」甚至「週排名」。 市場短線競爭,使得基金經理人不得不調整基金操作的方式,「最明顯的影響就是,經理人時常要保留高比例的現金,以應付投資人忽然贖回的要求,」邱亮士感嘆,現在基金經理人難為,一旦市場上出現什麼波動,投資人往往一窩蜂湧入或湧出,基金規模與獲利馬上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可能被迫清算。 「最後吃虧的,還是基金投資人,」段嘉薇說。 對於短線交易基金的規範,台灣腳步明顯落後各國。 段嘉薇表示,其實國際上也有基金短線交易的情況,但美、歐、日等先進市場都早有相關規範,台灣則剛在起步。 例如目前證期局修改「證券投資信託管理規則」,規定各家投信機構應對短線交易的投資人收取額外手續費。目前投信投顧公會已經訂定送審的標準是,申購七天內即賣出基金者,將收取二%的手續費,各家投信業者也訂定不同標準,開始限制不當短線交易。 蕭碧燕則表示,投信投顧公會從今年元月起,將取消現有的基金績效月評,並把績效評估的排名拿掉,改為星等制度,避免投資人過度追逐短期排名。 不過,不論是否增加贖回費用,或改變評等制度,恐怕每位投資人的投資觀念和習慣,才是台灣基金短線交易情形,能否改變的關鍵。 「其實,投資人久了之後也會發現,不受推銷影響,把錢固定放在幾個優質的核心基金,獲利絕對會比不斷交易來得高,」聯博證券投顧董事長翁振國說。 「核心持有」的觀念,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回歸基金長期風險相對較低,追求穩定報酬的基本面,「不求一夕致富,而求細水長流,」賴冠吉建議,選擇基金時,要打破個別區域、短期業績及明星經理人的迷思。從基金規模中大型、至少有三到五年歷史的基金中,觀察其每半年或一年的報酬率,挑選出適合長期持有的基金。 「我自己把所有的投資切成四塊,」賴冠吉提出一種簡單的「懶人理財法」,就是將資產分成現金、全球股票型基金、全球債券型基金、以及追求絕對報酬的策略投資基金(如避險基金、組合基金等)四等分,「因為全球股市債市基金通常會自然有互補的作用,又有策略避險,如此每年下來,幾乎都會有不錯的報酬。」 長期持有報酬更高 蕭碧燕則建議一般投資人投資基金前,要先作好功課,「有些人連基金名字都不知道,就跟著投資了,」她指出,最好要能了解不同基金的投資標的和套利結構,否則至少也要先認識該基金的報酬率和相對風險。蕭碧燕非常推崇「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佈局不同區域,選定基金後,就強迫自己每期扣款,風水輪流轉,長期來看,一定不會漏失獲利機會。」 此外,各家投信機構也看到未來的退休理財市場,和投資人慢慢回歸基金正常交易的趨勢,因此推出許多較以長期持有為導向的基金商品。其中「退休目標基金」,就以投資人的預計退休日期為基金名稱,例如「二○三○基金」,就是針對準備要在二○三○年退休的人設計的基金,依此為判定標準,一開始股票投資比重較高,之後逐步調升債券比重,將資產轉進固定收益工具。「這樣很清楚,不用選市場、也不選投資時機,有點像用產品教育投資人風險分散和資產配置的觀念,」段嘉薇說。 而除了績優的中大型基金和目標型基金之外,小型股基金和新興市場基金,若在專業經理人的諮詢和建議下,做好風險控管,也非常適合長期持有,「投資人等於跟這些有潛力的企業、區域一起成長,」邱亮士說。 追高殺低,本是每個投資人難以避免的天性,不過往往與穩定獲利的目標適得其反。台灣的基金市場相對於歐美的百年歲月,至今不過一、二十年光景,難免仍有股市短線交易的「積習」,在理財業務部門強大的「手續費」誘因和「業績」壓力下,如何建立個人投資基金的判斷標準,不再一昧聽信理財專員的舌燦蓮花,恐怕是每一位追求穩定獲利的投資人,所必修的一門新課程。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