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病要醫心 希望常在我心
最近為醫科低年級同學開了一門「神經症狀學」的選修課,以便和神經解剖學相呼應。除了希望能引發醫學生對神經科學的興趣,也是因為當病人來看病時,只能告訴你症狀,必須由醫師判斷是何種疾病,所以認識各式各樣的神經症狀是很重要的入門之學。
有位同學在上完第一堂課就很感慨地說:「神經學雖然複雜有趣,但幾乎所有的神經疾病診斷出來後也不能做什麼,就是能做什麼,也不能根治。」言下之意,學了有什麼用,或長久以來神經學前輩到底在做什麼?
這位同學講得不錯,但若抱著「醫師能根治所有的病」的想法,當上醫師後必然會有挫折感,病人更免不了失望。
心靈導師 安慰不可少
儘管醫學進步神速,但醫師不是神,更非萬能,比較像是病人的身、心、靈導師。就如一百多年前諸多醫師(Trudeau EL)所說的醫師角色是「根治某些疾病,時常減少病患痛苦,永遠給病人安慰」,不要對病人造成傷害,也絕不剝奪病人的希望。
根治疾病是醫療工作者的最高標準,但目前能根治的疾病並不多。例如抗生素的發明而使許多感染病(如肺炎)能根治,但當病人抵抗力低時,就可能復發,所以嚴格來講,只能算是治癒,並不是根治。
醫師最重要的角色是減少病人痛苦。許多內科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都不能根治或治癒,但可用藥物控制,以免續發併發症(如心肌梗塞、中風等),這就是減少病人的痛苦。
不因絕望 就放棄治療
又如腰痠背痛,常是因姿勢不對或肌肉痙攣引起,只要適當的止痛藥或復健,症狀也會緩解或治癒。常見的傷風感冒,確定沒有肺炎等併發性,病人多喝水,多休息也會好的。抗血壓藥吃了血壓就降下來,沒吃血壓就上升,我們並沒有因為不能根治而不服藥。同樣的,服用降血糖的藥物也是如此。
就像我們不會因為吃了飯,幾個小時後肚子又會餓,就覺得吃飯沒用而不吃。醫師把病人的這個病治好了,終究也會因其他疾病去世,但醫師不會因此不治療病人的病。
醫師還有一項重要責任,即是教育病人,如何避免疾病,像良好的生活習慣、低鹽、低脂飲食等。
正確診斷 希望放明天
的確,神經系統疾病可治療的疾病遠較其他科少。但多年來可治療的疾病一直在增加中,如癲癇新藥的研發及腦部顳葉切除手術,巴金森氏症的各種藥物及深部大腦的刺激術,頸動脈的血管支架置入術以預防中風等等都對病患助益良多,讓病人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對於只能診斷而無法治療的疾病,應抱持何種態度呢?正確的診斷是治療的第一步,有了正確的診斷才能進一步找出致病機轉,以便研發治療方法,只是這需要時間,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
醫病攜手 悲觀擺一邊
我們接受的治療不也是前人多年努力的結果嗎?就是目前無藥可治的許多基因突變的遺傳性疾病或癌症,病人或家屬知道後,也可及早做生涯規劃,珍惜有限時光。而且,癌症的治療一直在進步中,不但許多癌症可以控制,有些還可以治癒呢!
醫師沒有悲觀的權利,也不能抱著負面的態度,否則病人何去何從?醫病雙方對疾病需做最壞打算,心理有所準備,持樂觀、希望的態度,做最積極的治療。我希望,每位醫師除了有精湛的醫術外,還要有智慧來分辨那些病是可根治、可治癒或只能減少患者的痛苦。對病人給予安慰,但不要讓病人有過度的期待,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剝奪病人的希望。 【2006/05/26 聯合報】
最近為醫科低年級同學開了一門「神經症狀學」的選修課,以便和神經解剖學相呼應。除了希望能引發醫學生對神經科學的興趣,也是因為當病人來看病時,只能告訴你症狀,必須由醫師判斷是何種疾病,所以認識各式各樣的神經症狀是很重要的入門之學。
有位同學在上完第一堂課就很感慨地說:「神經學雖然複雜有趣,但幾乎所有的神經疾病診斷出來後也不能做什麼,就是能做什麼,也不能根治。」言下之意,學了有什麼用,或長久以來神經學前輩到底在做什麼?
這位同學講得不錯,但若抱著「醫師能根治所有的病」的想法,當上醫師後必然會有挫折感,病人更免不了失望。
心靈導師 安慰不可少
儘管醫學進步神速,但醫師不是神,更非萬能,比較像是病人的身、心、靈導師。就如一百多年前諸多醫師(Trudeau EL)所說的醫師角色是「根治某些疾病,時常減少病患痛苦,永遠給病人安慰」,不要對病人造成傷害,也絕不剝奪病人的希望。
根治疾病是醫療工作者的最高標準,但目前能根治的疾病並不多。例如抗生素的發明而使許多感染病(如肺炎)能根治,但當病人抵抗力低時,就可能復發,所以嚴格來講,只能算是治癒,並不是根治。
醫師最重要的角色是減少病人痛苦。許多內科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都不能根治或治癒,但可用藥物控制,以免續發併發症(如心肌梗塞、中風等),這就是減少病人的痛苦。
不因絕望 就放棄治療
又如腰痠背痛,常是因姿勢不對或肌肉痙攣引起,只要適當的止痛藥或復健,症狀也會緩解或治癒。常見的傷風感冒,確定沒有肺炎等併發性,病人多喝水,多休息也會好的。抗血壓藥吃了血壓就降下來,沒吃血壓就上升,我們並沒有因為不能根治而不服藥。同樣的,服用降血糖的藥物也是如此。
就像我們不會因為吃了飯,幾個小時後肚子又會餓,就覺得吃飯沒用而不吃。醫師把病人的這個病治好了,終究也會因其他疾病去世,但醫師不會因此不治療病人的病。
醫師還有一項重要責任,即是教育病人,如何避免疾病,像良好的生活習慣、低鹽、低脂飲食等。
正確診斷 希望放明天
的確,神經系統疾病可治療的疾病遠較其他科少。但多年來可治療的疾病一直在增加中,如癲癇新藥的研發及腦部顳葉切除手術,巴金森氏症的各種藥物及深部大腦的刺激術,頸動脈的血管支架置入術以預防中風等等都對病患助益良多,讓病人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對於只能診斷而無法治療的疾病,應抱持何種態度呢?正確的診斷是治療的第一步,有了正確的診斷才能進一步找出致病機轉,以便研發治療方法,只是這需要時間,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
醫病攜手 悲觀擺一邊
我們接受的治療不也是前人多年努力的結果嗎?就是目前無藥可治的許多基因突變的遺傳性疾病或癌症,病人或家屬知道後,也可及早做生涯規劃,珍惜有限時光。而且,癌症的治療一直在進步中,不但許多癌症可以控制,有些還可以治癒呢!
醫師沒有悲觀的權利,也不能抱著負面的態度,否則病人何去何從?醫病雙方對疾病需做最壞打算,心理有所準備,持樂觀、希望的態度,做最積極的治療。我希望,每位醫師除了有精湛的醫術外,還要有智慧來分辨那些病是可根治、可治癒或只能減少患者的痛苦。對病人給予安慰,但不要讓病人有過度的期待,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剝奪病人的希望。 【2006/05/26 聯合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