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時代,心治療》專文推薦


醫人,醫心,不只是醫病/許添盛


  欣見於這樣一本好書的出版,提供的是更多的省思及洞見,以及更多思考的空間。也許有些人會將書中的觀點,視為心理治療或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師眼見「大勢已去」、心中的不平衡抑或垂死前的反撲,但我個人則抱持不同的看法:


   「腦病V.S.心病」一直是這幾年來的熱門話題;Listening to proqac(本應譯為「傾聽百憂解」,卻譯成「神奇百憂解」),真的很神奇,其後衍生的「心理整型」理論,更成了現今精神醫學的主流,就如當年的L- dopa令一個又一個的睡人甦醒了(指的是L-dopa當年對帕金森氏症病人的神奇療效),而現在呢?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精神醫學界的主流也成了民眾就診精神科的臨床現象,主要是藥物治療(就是醫生直接開藥,病人只要拿藥、吃藥),心理治療是其次(談話變成了其次,可有可無),找出症狀、確定診斷、開藥、評估藥效及副作用,多麼簡單俐落啊!


  更多的民眾也被如此地教育:「醫生!我情緒憂鬱,專家說那是大腦缺乏血清素的結果,麻煩你開給我平衡血清素的藥物,謝謝你!」「醫師,我的孩子得了精神分裂症,醫學專家說那是一種腦病,是大腦化學質不平衡的結果,麻煩你開藥,幫我孩子的大腦恢復化學平衡!」




   每次聽到這樣的論調,我都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感歎的是,現今精神醫學的主流思想已將心智視為大腦運作下的產物--一切的喜怒哀樂、焦慮、憂鬱及恐慌、 躁鬱症及精神分裂症--都是腦病,那麼只要投以藥物,治療好腦病,從此大家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於是,說那麼多幹什麼?--時間到了,該吃藥了!




   新時代 大師賽斯說:「光是大腦化學的不平衡,不會引起任何的精神病。」「事實上,大腦才是心智的副本,而非其反面。」事實上,大腦的不平衡是有的,但那 是「果」不是「因」,大腦任何的不平衡,反映出這個人的心智、思想及情緒的不平衡,光是矯正大腦的不平衡,只是阻塞了扭曲心靈之物質性的表達,症狀看似改 善了,也許問題只是被掩蓋得更深。




  那麼,就 臨床上而言,大家要多想想,有時醫護人員常把病人病情的惡化, 歸咎於病人的「缺乏病識感」、不按時服藥,那如果我說,假設病人的抗拒吃藥,乃是出自心靈的本能,因為病人在抗拒症狀--這靈魂扭曲能量的宣洩管道被阻 塞,病人內在都了解,他就是適應不了現實生活的壓力,才遁逃到潛意識的妄想世界;而強行用藥--矯正了病人的大腦的不平衡,將病人逼出妄想狀態,表面上症 狀改善了,實際會不會將病人逼上絕路?我只希望大家好好的想一想。




  這本《腦時代,心治療》所提出的觀點,也正引領大家去思考:會不會我們需要的是更尊重生命、更尊重靈魂?如果症狀乃是靈魂試圖自我療癒之過程,我們是否也要尊重病人的每一個症狀?




  總之,「醫生開太多藥,病人吃太多藥」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及重視,期待所有的治療者去醫人、醫心,而非只是醫病。




   【推薦人簡介】許添盛,曾任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台北市立療養院成人精神科醫師,現任台北縣立醫院身心科主任、中華新時代協會理事長兼 心靈諮商師。曾為聯合報心靈版、中國時報家庭版及大成報心靈推手版專欄作家。著有《絕處逢生》、《你可以不生病》、《許醫師安心處方》、《用心醫病》、 《許醫師諮商現場》、《絕處逢生之旅》、《許醫師抗憂鬱處方》、《在孩子心裡飛翔》、《我不只是我:邁向內在的朝聖之旅》及《身心靈健康的10堂必修課》 等書,並出版有《身心靈健康生活處方》講座有聲書及影音光碟。








許 多精神病患的發病,是在青少年時期。每個青少年都渴望價值完成,但價值完成的方向可區分為兩條路,一是向外導致現實上的成功,他優異的才華和自我期許,造 成眾人的仰慕以及自身的成就感;當一個表現極佳的人,一路被眾人期待達到某個目標卻遭受挫敗時,無法承受現實,於是走向另一條價值完成的路:透過內在的爆 發,比如妄想自己是救世主耶穌或觀世音菩薩來拯救眾生,以象徵的手法來顯現整個生命過程。


 


   我有個精神分裂個案,從小就是個文靜內向的女孩,最大的志願就是當老師,後來希望破滅,罹患了精神分裂症,有妄想和幻聽(就是會聽到一個聲音,不斷地向 她保證,她一定能夠成為一位老師),注意力不集中,行為退縮,有時會情緒失控──是當不成老師的內在挫敗感,引發情緒的火山爆發。治療的重點在於,如何引 導個案接受挫敗、重新開始。


 


   如何對這樣的個案做治療呢?從精神分裂的本質來看,個案人格上種種不同的自己被派出去執行不同的任務,比如妄想、幻聽等等。重點是,他們被困在「優越的 自己」與「低賤的自己」之間,害怕使用那個優越自己的能力,認為這能力必須以了不起的冒險或英雄式行為來呈現;而在現實世界裡,沒有一件事情符合優越自己 的誇大理想,因此個案在平時顯出一副能力不足的模樣,無法從事正常工作,否則平時的自己和他優越的自己對比之下,會更加顯得低賤、令自己無法接受。














精神分裂症~~你被一個次人格取代了,你要好你要用你的主人格把次人格取代回來~~過去主人格不認同你自己才被次人格取代了,你祗要同你的主人格


惡的力量存在善的力量也一定存在相信善的力量也存在


 在聽到關於自動溝通的事之後,魯柏解釋說,這些只是下意識被壓抑的成分找尋必須的出口罷了。他建議蒂寧找個工作,不要再去看通靈者,而去肯定她自己的個人性並負起她自己行動的責任。蒂寧相信其他人對待她的樣子很奇怪,因為他們都被催眠去這樣做。如果有人對她皺眉她就認為這是催眠暗示的結果。所有這些,你們有些人聽起來會覺得匪夷所思,但是對某些人而言卻是再真實不過了。但不論任何時候,當你把自己經驗的成分派給了外在的來源,你真的就在做與蒂寧所做的同樣的事。


把自己經驗的成分派給外在的來源~~


你常常會把你內在的東西向外投射~~~扭曲知覺


你要認出很多的投射~~你要認出你的內外在因素


覺察~~自己對自己負起責任


任何情緒除了找外在因素還要找內在因素


找出自己的賽斯空間~~雖然你在同一地球上你是可以和別人命運不一樣,你明白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你可以讓你自己周遭的環境平安的~~你是可以趨吉避凶的










這是一篇 添盛醫師 的文字資料。


其中最令人震憾的是,顛覆了我們以往的線性思維,而是把一般我們在追求的健康、財富、幸福、快樂、愛情等等名詞,當作是方法及工具,而不是結果及目標。


以下的文章你可以跟著念一遍,同時把「健康」「疾病」換成其它你正在追求及想要更換的名詞。然後你會發現,整個面對事物及處理的心態上完全不一樣了。


我還記得許醫師曾對著肝硬化的患者啟示過:「你不要成天想著要如何把肝治好,然後你的人生才是彩色的。你要先把你的人生變成彩色的,你的肝自然就會好了。」是不是有如如雷貫耳呢?



演講者: 許添盛醫師


健康本身不是結果和目標,而是方法和工具。關鍵在於,如果你有健康,你要如何使用你的健康做為方法或工具去創造、冒險、學習、開闊、成長你的人生。


個案告訴我,她很注重自己的健康,他說他每天散步,散步是他的方法和手段,透過散步讓他得到健康。


我認為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


我的態度是,我因為喜歡散步、愛上散步,是喜歡做這件事,做這件事讓我感到很開心,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愛,所以健康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它不得不存在。


因為快樂所以健康


你可以規劃你要怎麼去做讓你感到開心快樂的事,做一件快樂的事跟隨而來的必然是健康。


多數人的思維是「我要做甚麼我才會健康、我要如何達到健康」。這樣的態度是為了達到健康才做那一件事,這是一種事倍功半的做法。


 人們為了健康會做的常見的例子如:有機飲食、少吃油膩、各種運動、減肥、吃維他命….等等。這些做法的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我們做了很多事情來預防疾病,做了很多事情為了要得到健康,以賽斯心法(醫師一生的追隨思想,不懂可以略過 )而言這樣的態度都是本末倒置!


很多人在追求健康想要健康,你卡在健康上面!你認為你得到健康才會快樂,我的個案常說只要我好起來我就願意去嘗試、去冒險,同樣的道理,好多人說等我退休了,我就要去做什麼和什麼,結果是退休之後病的病倒的倒!


我們不斷的用盡心思追求健康,結果呢?


 賽斯心法 (許醫師一生的追隨思想,不懂可以略過 ) 走的是一條後射理論,先讓自己快樂,快樂之後健康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


 賽斯心法:目標確定之後,接下來是現在進行式(行動),把健康當為工具和方法,健康本身不是目的。


 許多人為了達到健康而做很多事,可是卻不知道健康之後要做甚麼?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無法康,這個法則不只可以應用在癌症的療癒,包含精神疾病。


病好了要做甚麼?回去舊有模式裡繼續讓自己承受壓力、在人際關係裡適應不良嗎?


 沒有這一回事,它是在價值完成的過程中受到阻礙、挑戰、矛盾所產生的暫時的現象。


精神分裂症也是一樣,沒有什麼方法能把精神分裂症治好,而是要去克服其背後的人際適應和壓力調適;


學會對自己的自我肯定、對自己的自我信心。當背後這些因素克服解決,自然就能夠 Go through


我們的社會花太多時間和力氣追求健康,可是罹癌的人卻越來越多,治癒的越來越少。那是因為重心放錯了,因為99% 的人都把焦點擺在,做甚麼來治療疾病上。


賽斯心法一再強調威力之點在當下,把時間、精力,放在恢復健康是一件當下的進行式,把健康當成工具,去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事,唱出自己最想唱的那首歌和完成自己的價值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易霖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